教育改革出题目 装备发展做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既是国计,更是民生,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基础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最前端,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保驾护航。

    一、教育改革的任务要求

    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向纵深推进,要求深刻把握政治、制度、社会和人民属性,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关切的大事,改革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一)为培育时代新人铸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认识教育肩负的重大职责和历史使命,就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

    (二)为厚植综合国力强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夯实根基,全面提高质量,紧密衔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支撑起教育现代化大厦,为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行业精英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三)为人民美好生活固本。目前,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在持续巩固提高,将通过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特色发展等,为人民群众实现向往的美好生活夯实“最先一公里”。

    (四)为促进全面发展培元。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五育并举”,要求围绕培养核心素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

    二、教育装备的独特价值

    教育装备的价值由其承载的育人理念、教育功能和应用形态决定,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关键要素。面向信息智能时代,技术装备将成为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变革的思想基础、理念先导和赋能系统,让理想化的教育形态成为现实。

    (一)创新课程化育人。装备与教材是课程资源一体两翼。一方面,传统教学侧重掌握学科知识,教学逻辑是学科课程、教材装备、教学过程、考试评价,装备起到支持、辅助、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侧重素养习得,教学逻辑是开放选题、装备支撑、课程构建、学科整合、动手实践、多元评价,重在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方法路径的装备化解构和课程化建构,体现装备即课程理念,装备起到引领、支撑和重构作用。

    (二)服务高效化育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技术装备融合应用规律,构建起系统化、综合化和高效化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装备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直观、感性和理性认知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与信息、学情与教情在师生间双向传递的形态,促进教学成效动态交流。

    (三)突出实践化育人。突出实践感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需要构建真实情境下技术装备环境。激发学生将现有知识技能迁移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促进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拓展认知思维方式,从掌握知识技能向举一反三、思想方法迁移转变,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从掌握单一技能到成为复合型人才。

    (四)支撑公平化育人。建成城乡一体化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夯实教育公平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以教玩具装备支撑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为科学保教服务。在义务教育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基础上,深化技术装备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环境、师资培养、教学实践和管理服务全面融合。按照新高考高中课改要求,健全在选科指导、走班教学、精准教研、师生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装备支撑体系。通过健全技术装备应用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新起点上的创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教育先发地区“重探索、强辐射、引领发展”要求高,薄弱地区“补短板、保基本、跨越发展”任务重。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技术装备就要向课程化理念创新、强应用育人导向、深融合提质增效、重科研优化实施转变,推动转型创新发展。

    (一)坚持向系统理论升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技术装备建设应用实践。同时,对系统化、特色化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有限的经费投入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技术装备效能,亟待在实践中深化相关治理规律、育人规律、市场规律等理论研究。

    (二)坚持向特色发展进阶。在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中,应科学制定技术装备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配备标准和质量标准覆盖率。同时,按照新时代育人要求和改革精神,促进技术装备与地域特情、学校特质、师资特点、育人特色相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拓展教学模式,服务评测改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三)坚持向系统生态演进。统筹技术装备的内部组合与外部耦合,与校园环境、文化、课程、师资、技术和管理等相互融合,形成系统化有机整体。逐步向构建教育技术装备生态系统演进发展,通过系统化思维将技术装备进行梳理整合,深度激活技术装备与相关教育要素、环节、过程、方法和需求的协同关联。

    (四)坚持向供给改革传导。通过打通“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搭建供给侧和需求侧桥梁,调动起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工作链、育人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推动技术装备产业从传统生产走向现代制造。引导研发生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学适用性针对性强、综合性价比高、安全质量过硬的技术装备,带领行业走上注重品牌、创新驱动、专业引领、强化服务的良性发展道路。

    (五)坚持向审慎论证转变。当把新技术作为教学或管理手段时,要高度关注其可能存在的伦理和安全隐患。建立完善新技术进入学校的研究论证机制,首先围绕提高技术装备质量、增强教育教学适用性,开展论证评估,再逐步试点实验和研究推广。

    (作者系教育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信息中心处长、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