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普惠奋力攻坚新跨越 学前教育十年发展收好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幼儿园教育质量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过程性质量,它是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有更直接联系的变量,如师幼互动、学习环境、课程、健康和安全、家长参与等,其中,师幼互动被认为是过程性质量的核心因素。

    10年来,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国十条”、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若干意见》都分别从教职工配备、地位待遇、培养培训及队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相继出台,为高校深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依据。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为推进《意见》实施,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以及《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等一揽子文件。

    实践出真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地源自保教实践。而对保教过程的教研,是教师快速成长的秘诀所在。

    过去10年,各地按照国家要求,不断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通过不同区域、层级的教研,发展出沉浸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教研模式,引导教师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

    抓手三:推动课程改革,以游戏为突破口提升保教质量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指南》,这是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后引领广大幼教工作者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的里程碑式文件。

    文件下发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指南》的热潮,一批实验区、实验园应运而生。以湖南为例,2013年成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并确定了3个省级实验区,18个市州实验区,315所实验园,240所重点联系园。

    “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为了让《指南》倡导的这种理念深入人心,从2012年起,教育部将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面向全社会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201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经过一年多的攻坚,教育部委托专家调研9省份发现,小学与幼儿园完成整改的比例大多已超过90%,培训机构整改完成率也大多超过70%。幼儿园去“小学化”、小学“零起点”教学成为社会共识。

    与贯彻落实《指南》相伴的,是各地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2019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面向全国遴选出的130份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希望以此为抓手,通过对游戏的探索,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专家点评

在不断改革中优化质量保障体系

虞永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质量是学前教育的根本追求,只有“有质量”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10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学前教育质量意识不断提升。各地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质量建设的投入前所未有,为提升质量而开展的教师培训投入前所未有,幼儿园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前所未有。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正在稳步提高。

    《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发展是未来一个阶段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落实高质量的发展,并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和起点。如何在不断改革中优化质量保障体系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

    首先,要不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学前教育的投入机制,确保学前教育高质量运行;其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提升学前教育职业吸引力;最后,要深化课程改革,深化落实《指南》,开展有效教研,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以幼儿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支持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在探索、交往、体验和表达的过程中获得丰富而有益的经验,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保障 学前教育体制机制障碍怎么破

    “体制机制是影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

    2010年以来,学前教育在努力追求“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同时,诸多体制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并完善,最核心的是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以及成本分担机制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1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出台政策、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等一系列方式,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逐步破除。

    突破一: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2010年,“国十条”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这一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统筹和各部门协作的管理体制,但彼此职责尚不清晰。

    2017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行国务院领导,省地(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这一规定,使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中的责任更加明晰。

    2018年,《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关系。国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省、市级政府推动出台地方性学前教育法规、制定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等;县级政府对本县域学前教育发展负主体责任。

    今年颁布的《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学前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管理体制的建立完善,明确了各级政府责任,细化了各部门分工,破除了学前教育发展中各级政府责任不清、部门协作不畅的障碍。

    突破二:办园体制逐步理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公办园、公办性质园、民办园等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多种类型幼儿园的存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管理混乱。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从此,民办园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实行分类管理。国家在税费优惠、用地、收费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

    为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2017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动各地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通过地方政府接收、与当地优质公办园合并、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确保其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

    为落实政策,各地纷纷进行办园体制改革。比如,2019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2006年划入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的22所市属园剥离出来,移交教育局管理。

    突破三: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正在形成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10年来,为建立与学前教育公益普惠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参与、家庭合理负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发展学前教育主体责任。

    2010年,全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为244亿元,2019年增至2009亿元,财政性经费占比也从1.7%提高到了5.0%。

    教育部自2016年起发布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结果显示,连续4年,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增速均超过10%,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增速最快。

    2018年,《若干意见》印发后,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2019年将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从2018年的150亿元提高到168.5亿元。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达188.4亿元。

    迅速增加的财政投入,兑现了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为全国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大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中央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地方也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截至2019年,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投入比重,有14个省份达到5%以上,北京、上海都超过了10%。

    为加快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把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生均拨款、资助、收费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作为着力点。

    截至2019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出台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有20个省份达到600元以上。

    突破四:教师队伍建设显成效

    教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2019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491.57万人。而2010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仅有130.53万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