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普惠奋力攻坚新跨越 学前教育十年发展收好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0年来,为确保幼儿园教师“进得来”“留得住”,一系列补充师资、解决编制、提升工资待遇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2013年,《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颁布,幼儿园“两教一保”成为“标配”。此后,各地通过公开招考、小学富余教师转岗、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多种方式补充幼儿园教师。

    但在幼师快速增加的同时,编制却在收紧。各地又因地制宜,通过核定编制、购买服务、区县统一招考等多种方式,解决公办园教师编制不足问题。

    比如,贵州省通过统筹调配事业单位编制补充幼儿园教师编制,2018年在编幼儿园教师数量比2010年增加7倍。山东省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

    截至2019年,19个省份出台了公办园教师编制标准。

    编制调整毕竟无法覆盖所有公办园教师,为解决在编与非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问题,各地又探索出了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缩小两者待遇差距。

    专家点评

加大投入力度保运转,创新来源途径保教师

刘占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是政府责任落实的直接载体和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最多、情况最复杂。201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着力破除最关键的体制机制障碍,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位阶明显提升,在办园体制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在成本分担中的主体责任已经明确,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10年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责任主体主要在乡镇,而今,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已经确立;很多地区政府举办的公办园在园儿童数达到50%以上,政府支持的普惠性幼儿园达到80%;相当多的省份建立实施了困难家庭儿童入园资助制度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也写入了《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标志着政府在平抑学前教育价格、保障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主体责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落地。

    进一步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内考量学前教育体制机制,保障水平不高、缺钱缺人仍是当前和今后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尽管学前教育经费和教师队伍扩充的增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最快,但由于量大、面广、线长,底子薄、欠账多、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和师资队伍仍然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保运转,创新来源途径保教师。

    此外,对隐患巨大的无证园治理也是办园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必须尽快通过疏堵结合、帮扶取缔等分类治理的方式尽快解决。

    2010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

    2011 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201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

    2014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2017 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启动

    20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

    20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印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