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苇岸日记”中寻找做人作文的线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苇岸生前只出版了一部书,就是后来不断被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的《大地上的事情》。写诗的苇岸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也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不同凡响的散文杰作。曾经的诗歌创作,磨砺了苇岸的语言,滋润了苇岸的心灵,所以他的散文,既有泥土般的朴实无华,也有田野般的丰富生动。语言清新,意味隽永。

    阅读极具神韵风采的文字,我一直感慨作者只有这样一部书,真是太遗憾了,同时也坚信,这么有灵魂的文字,作者是不可能只有这样一部书的。果然,很庆幸,我又读到了他的厚厚三卷本的“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一读便不忍释卷。苇岸日记,堪称是“大地上的事情”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苇岸做人和作文的线索。

    苇岸三十九岁英年早逝,从1986年到1999年生命的终结,他用心写了十五年的日记、90多万字。当我手不释卷、日夜兼程读完这些日记,仿佛跟着苇岸的步伐,重走了这段历程。苇岸的日记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留下了一个踌躇满志的文学青年到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的成长标本。翻开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他日常的生活状态:他的工作和生活,参加昌平作协的会议,去王府井书店买书,欣赏交响乐,去远方旅游……他坚持不懈抒发他对故乡、童年和田野的深情,记下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的思考和读书的心得。周末从乡下老家北小营村到昌平城里来回奔波的身影,他对祖父祖母的深情,他和诗人顾城、海子、骆一禾等人的切磋酬唱。他的充满灵性的日记,展示了一幅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的社会生活全景图。

    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从大自然中孕育出来的精灵。但是我们现在住在高楼大厦里,日益远离田野、山川、河流。出于安全的考虑,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学生给予物质的厚厚包裹和观念的处处设防,少年的身体囚禁在屋檐下,心灵封闭于教室内,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苇岸的日记,对于封闭在校园中的孩子,无疑有一种强大的唤醒功能。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转换,观察蚂蚁筑巢的三种方式,分辨麻雀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的鸣啭和叙鸣,聆听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幸福;写窗台上的群蜂,跟踪具有神秘色彩的猫头鹰,瞭望和大地一样颜色的野兔。他瞩目日落日出,拥抱如同初进校门的乡下儿童一样凌乱的初雪,描绘三月里满怀喜悦的乡下的人们。这大地上的神秘、奇妙和温馨,在作者的笔下氤氲而出,自然流淌。作者带着一颗爱心,张大惊奇的眼睛,让读者身临其境,不断唤醒久已沉睡的关于童年、故乡和田野的记忆。

    对苇岸日记的阅读,是潜移默化的美文熏陶。读者惊叹于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享受着文字的美妙,进入高远雅正的审美世界。作者写初雪,“在途中躲躲闪闪,畏畏缩缩,不知道在哪里落足好,整个行程都很犹豫”;写春天的桃林,“还看不见一只蜜蜂,它们和我一样,在等待花朵开放,桃枝上干干净净,也许它们在考验春天的爱情”。

    带着惊喜的眼睛,追求丰沛的审美生活,是逐步建立意蕴丰厚的精神故乡的前提,更是语文学习的目的所在。苇岸注定要流传后世、感动一代代青年人的散文和日记,不过是苇岸诗意生活的日常记录。天才的文字,也是改出来的。苇岸写作很慢,一篇千字散文常常要浅吟低唱、苦斟细酌好多天,而且是在有大量日记和其他材料准备很充分的情况下。一旦投入写作,他便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常规日记也要暂时停下来以免分心。所以他对自己从心里捧出的文字也就格外珍视,杂志编辑删换一个字,他都要写入日记,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有生命,每一篇作品都附着了他的灵魂。我们今天读他的自然天成、清澈流淌的美文,惊讶于语言的美妙精粹,往往忽略了这些文章艰难生产的过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物理教师的良师益友     下一篇:未来教育何以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