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年基础教育两场“战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病毒,我们快速反应,决战决胜。可以自豪地说,在这场硬碰硬的“遭遇战”中,我们战胜了疫情,赢得了胜利,积累了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教育同行提供了成功的“中国范式”。

    打响新时代全面育人和综合改革“攻坚战”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全国中小学在采取必要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逐步复学复课,教育教学进入“后疫情时代”。这场疫情大考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教育界深入的反思,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落实全面育人教育方针和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时不我待。

    疫情带来深度反思

    这些年来,我们在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方面没少投入,很多学校建设了自己的网上教学平台,但是疫情期间,不同学校的实战表现差异较大。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认为,硬件投入是基础,但更要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认识,对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进行系统研究,中小学校应强化危机意识,做好危机应对预案,平时进行“演习”,这样才能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从容应对。

    疫情之镜还照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和学习计划,一些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暴露出来。王殿军认为,这反映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代替学生做了很多事情,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做就行了,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加深对教育本质和学校内涵的理解,丰富学校的形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

    发力补足育人短板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改革步伐,但也因为疫情的负面影响,让大家更看清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是应对疫情的有效方式,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育部2020年秋季学期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对比2019年年底和2020年6月份的数据,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增加了8.2%,高中生增加了3.8%。今年上半年,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体重增加,“小胖墩”的问题更加突出。长期居家学习还造成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上网课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户外体育锻炼、文体活动减少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疫情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体育美育缺位、弱化所带来的损害,也意识到补齐“体美劳”短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下半年一系列重要政策相继出台:

    今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强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

    在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基础上,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两个文件印发后,劳动教育实践取得了明显进展,各地结合文件精神和要求,对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具体部署,一系列师资培训和研讨活动正在开展。

    以上三个重要文件,对于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体育美育劳育,夯实全面育人的基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三个文件的指导下,许多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一批鲜活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经验案例涌现出来。

    以评价改革推动综合改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风向标、指挥棒。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打响了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战”。

    长期以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方式,严重扭曲了教育本质,窄化了教育价值,破坏了教育生态,严重制约教育的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破除“五唯”痼疾,纠正教育评价偏差,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清障”工程。

    《总体方案》直面问题,为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科学转型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总体方案》围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设计德育目标要求。

    这份纲领性的改革文件一经落地,便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目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正在研究落实细则,从“单向度”评价迈向“多向度”评价,从外延型评价转向内涵型评价,借力政策东风,以评价改革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各地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更高的立意,体现出综合性改革的特征,如南通市推进“立学课堂”改革,强调在学中“立人、立身、立根”,教育目标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和12项操作工具——课堂教学评价表,从过去注重效率和分数,转向强调育人,强调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通过“融通学程”的改革,改变课程实施形态,更加凸显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创新性评价方式,引导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评价改革为龙头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只有义无反顾,一路向前!

    (以上图片均为课程周刊版面2020年刊发的新闻图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