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五娘”引航 打造职教“蓝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84年,是柳州市教育部门直属公办中职学校,秉持“厚德精技 求真尚美”的办学理念,学校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将“侗绣、侗歌、侗茶、侗画、侗宴”等五项非遗技艺相融互促,打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品牌;从师资建设、课程构建等方面多管齐下,全方位构建“侗寨·五娘”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123+N”现代传承育人模式;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侗族文化底蕴,具备侗族文化技艺传承与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民族技艺“双师型”优质师资:铺就职教发展之基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之源;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就没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侗族文化技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德艺兼备的,由非遗传承人、校级技能大师、专业骨干教师等人员构成的优秀侗族文化技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民族文化技艺专业人才提供了保障。

    学校构建形成了“三级”传承人队伍,即非遗传承人+校内教师(校级技能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生,三个层次协同共进:学生得到非遗传承大师授课亲传技艺,得以延拓非遗技艺传承覆盖面;学校依托非遗大师工作室,构建自身非遗传承技艺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创客空间,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校级技能大师、企业技术人员、校内骨干教师一对一项目分组指导,学生自主研发作品,提升了民族文化技艺人才培养实效。

    同时,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人与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合作,专业教师可以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寻找侗族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用现代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形成民族服饰品、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表演等系列现代文创作品,打通产业化发展道路。

    侗族文化特色课程立人:以技立业,“一生一手艺”

    学校将“五娘”文化技艺传承与学校N个专业(专业群)人才培养相结合,即“歌娘”=侗族大歌+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绣娘”=侗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画娘”=侗族农民画+工艺美术专业、“茶娘”=侗族打油茶+茶叶加工专业+旅游服务管理专业、“厨娘”=侗族百家宴+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等。

    同时,学校还建设了侗族非遗展示及传承场所,像韦清花侗绣大师工作室、陈美娟民族服饰创意工作室等,通过工作室化项目教学,使课程项目达到“作品化、产品化、商品化”,逐步实现“一生一手艺”的高素质民族文化技艺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专业联动和系统的侗族文化技艺学习,强化了学生对侗族优秀文化的认知感;并借助主题鲜明的校内外侗族非遗技艺的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发挥侗族非遗德育功能,消除侗族学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改变了早婚早育的现象。

    学校还搭建了“侗寨·五娘”非遗校内研学平台和校外产商平台,构建形成了一个政、校、企、行多方参与的侗族非遗文化实践共同体,以“非遗+时尚”“技艺+文化”“项目+成果”为导向,将优秀侗族文化融入到课程建设等育人环节之中。

    “123+N”现代传承育人模式: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多赢

    “123+N”(“1”指1个内核,即三江侗族文化;“2”指2个平台,即校内教研平台和校外产商平台;“3”指3级层次,即大师工作室为主导引领+教师工作室甄别提升+学生创客空间慎思明辨;“+N”指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等N多个专业)现代传承育人模式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多方共赢。

    “123+N”现代传承育人模式是对侗族非遗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通过把收集的各类侗族服饰及手工艺品、歌舞作品文字化、体系化和课程化,形成侗族非遗系列教材,去除了过去用口传手授造成的知识和技艺碎片化及容易失传的弊病,做到人人可传承,率先实现了侗族非遗技艺从碎片化传承向系统化传承的转变。

    “123+N”现代传承育人模式是对侗族非遗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建立了专业化传承师资队伍,制定教学项目奖励制度,为师资队伍进行侗族非遗技艺调研与学习、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等项目提供了人、财、物保障;为技能大师通过工作室开展侗族非遗技艺教学与创新实践提供了平台保障;调集校内外资源,支持技能大师带领师生团队创作“侗寨·五娘”服饰及歌舞秀展演节目,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展演,再到意大利和法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学校技能大师一步步走向了国际舞台,学校也成为广西首所将侗族文化技艺整体设计包装送出国门的中职学校。

    “123+N”现代传承育人模式是对侗族非遗人才培养的文化创新:重视价值观教育,唤醒和激发了侗族女生的现代女性自信和智慧,改变了传统婚育观,大面积升学、就业创业,文化扶贫,拓宽了人生格局。

    民族文化育人社会效应凸显:创造民族职业教育“无限可能”

    民族技艺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2年以来,学校一共培养校内侗族学生3000余人,已培养六代绣娘,歌娘、茶娘、画娘、厨娘各三代,代代相传。同时,侗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育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追求上进,毕业学生中升读大学的有1200多人,其余不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像吴天秘同学,从2015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做了茶艺师,还入股贸易公司,承包自动螺狮粉售卖机,月收入8000元以上,真正改变了家庭境遇。学校侗族学生代表广西参加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连续多年荣获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为当地民族企业发展赋能:在“侗寨·五娘”项目的启发下,自治区打油茶非遗传承人郭朝阳创立了三江县侗寨五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学校深度合作,成为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为该企业“订单式”培养了100多名毕业生,为企业解决了缺乏具有民族非遗文化素质和非遗技艺能力的人力资源问题,为企业规模扩大、业务增长提供了人才支撑。

    引领区内外同类院校:2019年7月,学校牵头成立中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柳州联盟,当选为理事长单位,30多所区内和20多所区外职业院校慕名到校参观学习“侗寨·五娘”系列成果,参加“侗寨·五娘”文化论坛;2020年12月,学校作为7家牵头发起单位之一以及常务副理事长单位,承办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来自全国的110余所院校加入了该集团,共同致力于推动非遗职业教育发展。

    成为民族非遗文化传播的坚实力量:面向国内,为柳州当地各中小学校普及侗族非物质文化,开展送课进校活动,树立民族文化意识,累计受益中小学生达10000多人次。面向国际,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侗族文化影响深远:2016—2019年,泰国大城商业技术学院、日本熊本县高中代表团、法国里昂职业技术学院等各国代表团纷纷来校进行文化交流;2018年,“侗寨·五娘”侗族服饰系列受邀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展演,获得“最具文化品牌奖”“最佳设计师奖”……2019年,与法国里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侗族服饰、侗族打油茶技艺赴法国、意大利进行了展示和表演……

    非遗传承基地助攻脱贫:教育精准扶贫路越走越宽

    学校作为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以侗族服饰制作工艺、侗族刺绣、侗族大歌等技艺为载体,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基地“教、学、研、商”功能,打通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壁垒,将“非遗+扶贫”落到实处。

    一方面,长期定点招收贫困山区的孩子到学校就读,通过升学就业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命运(大多数毕业生基本上都到知名民族文创企业工作)等,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精准脱贫;另一方面,由设立在学校的广西民族技艺名师工作室的名师率团队,把广西民族刺绣与手工技艺传授给学校定点帮扶的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保江村家庭经济困难人员,以赛促学,学成就业。还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员成立多耶侗秀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在助力保江村实现脱贫摘帽的同时,强化其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路走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佳绩频传:2019年,在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上,学校获国家领导人颁发的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非遗职业教育贡献奖”;2020年2月20日,学校原校长龙陵英主持的《“侗寨·五娘”非遗“123+N”现代传承育人模式实践与创新》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了学校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零的突破;2020年10月,该成果还喜获“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获此殊荣的全国仅有的一所中职学校;2020年11月,学校成功入选“2020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

    新时代,新教育,新使命。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己任,通过“侗寨·五娘”非遗传承,将少数民族文化技艺与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一批批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