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梨园根脉 树时代新人
70年来,中国戏曲学院一直紧随时代脉搏,践行党和国家戏曲艺术发展的政策和路线,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坚守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戏曲教育重要阵地和滋养戏曲艺术创造力的肥沃土壤。
70年里,一代又一代国戏人兢兢业业,辛勤付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智慧和汗水,使戏曲艺术的根脉得以长久传承和弘扬。
2020年,时值中国戏曲学院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老中青少四代回信,肯定中国戏曲学院70年来接力传承戏曲传统、培养戏曲人才、发展戏曲教育的努力,勉励中国戏曲学院遵循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在新时代勇于担当,全面贯彻党的育人方针,努力培养时代新人。
“全院上下倍感温暖、无比振奋。”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说,“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学院当前头等大事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努力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高水平特色型戏曲艺术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全面落实到学院创建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等各项工作中,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新中国戏曲教育的缩影,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1950年1月,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在北京成立,这是新中国由国家举办的首所戏曲学校,首任校长是国歌的词作者田汉。从那时起,一代代戏曲人以党和人民的戏曲教育事业为己任,以艰苦卓绝的奋斗、传承经典的坚持,开拓了一条日益宽广的戏曲教育发展之路。
建校之初,中国戏曲学院汇集了一批新文化工作者和传统科班著名教师,聘请了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等诸多“教授”以及包含“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在内的艺术大师来校授课,奠定了优良的育人传统,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以后,中国戏曲学院坚持“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和教学工作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实施“人才提振”发展战略,以构建传统优势学科为主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中青年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学科带头人、知名学者和学术团队。
目前,学院延聘全国戏剧戏曲界各专业、各剧种百余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理论家为学院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新老结合、院内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结合的师资队伍。
70年来,中国戏曲学院汲取以“富连成”等为代表的传统科班人才培养传统,顺应现代艺术教育的趋势,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艺术实践和创作推动教学建设,是中国戏曲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才培养的特色。学院积极参与重大艺术创作,主动参与各级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扶持和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创作,创排了《白蛇传》《穆桂英大战洪州》《卖水》《对花枪》《岳云》《杜十娘》《悲惨世界》《哪吒》《梅兰霓裳》及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等一批批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学院风格的优秀作品。
《白蛇传》于国戏人而言,是历史,是记忆,是勋章,也是绵延不绝的学院派精神。通过建校70周年140余场线上展播中《白蛇传》的相关影像资料,可见中国戏曲学院70年来的传承初心。时间最早的可追溯至上世纪50—60年代刘秀荣、张春孝两位先生在学生时期主演的一版,后有建校60周年京剧系4个年级学子的八蛇争艳、六琴竞音,再到2016年学院青研班学员、二级教授张火丁与杰出校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倾心演绎的《白蛇传》以及2018年纪念田汉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演出,由刘秀荣先生指导,优秀校友李胜素、王艳、马佳、王怡,学院青年教师马帅,白玉兰奖获奖学生褚沣怡同台演出,还有2019年表演系2015级多剧种班的毕业大戏川剧《白蛇传》,充分展现了70年来国戏有序传承经典,培养京剧乃至地方戏曲剧种“科里红”人才、高端人才的累累硕果。
以京剧人才培养规律为纲,以培养高精尖京剧人才为目标,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自1996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涵盖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晋剧等15个剧种,首创并形成了培养、造就高端京剧表演人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很多研究生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别重要奖项。可以说,当今中国京剧界诸多知名中青年艺术家,都是从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走出去的。
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开始连续招收地方戏种本科生。目前,已经涵盖京剧、昆曲、粤剧、藏戏4个世界级“非遗”剧种和包括评剧、豫剧、川剧、越剧国家级别“非遗”剧种在内的26个剧种。
今天的国戏,已然成为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中,专业完备、培养体系健全、优质师资集中、输送高端专业人才多、业内影响大,在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以国戏为缩影,以国戏为代表,古老的戏曲艺术与新时代的戏曲教育正愈加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与张力。
“中国戏曲学院的70年是与新中国戏曲教育事业共同成长的70年,是为当代戏曲艺术发展培育和输送人才的70年。未来,我们将从拓展地方戏曲剧种教育发展格局入手‘求突破’,持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攀高峰’,加快培养更多剧种人才‘强基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戏曲教育体系‘重改革’,攻坚克难,抢抓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戏曲教育传播传承的重要机遇。”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说。
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70年来,中国戏曲学院树立了“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传统,塑造了“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始终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国戏精神,进一步聚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新人才。
7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国戏人立即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分批分次奔赴前线慰问志愿军,师生在前线演出《木兰从军》等剧目,充分发挥传统艺术凝聚作战力量、鼓舞战斗士气的作用。
70年后,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国戏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接力者和奉献者,坚决当好防控抗击疫情“信息员”“配合员”的同时,积极创作讴歌抗疫一线英雄人物的作品,全力做好文艺战线的“宣传员”,以实际行动汇聚起万众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国戏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戏人心系家国的情怀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戏曲学院努力挖掘传统戏曲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戏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出富有艺术院校特点、具有教学活力、学生广泛参与、在全国艺术院校具有影响的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学院创新推出了“戏曲+思政”“艺术+思政”等特色教学模式,打造出“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示范课、创新课,并连续举办六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说,戏曲是艺术化道德传承的最佳载体之一,戏曲艺术专业课堂教学具有把思想道德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优势。中国戏曲学院高度重视在专业教学课堂及学生品牌活动育人阵地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新模式。
在北京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上,教授张晶穿上戏服,舞起水袖,唱起京剧,边表演边解说唱段背后的爱国故事,融京剧与思政教育元素于一体,这种“美丽课堂”授课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获得专家和媒体好评。
紧扣中央主题教育活动,中国戏曲学院不断挖掘戏曲艺术元素中的“红色基因”,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特邀不同领域艺术家、专家齐聚思政课堂与学术论坛,将思政、美育、艺术、人生之道融入课堂,实现多种艺术多重领域同向发力,打造出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热搜课”“爆款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