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发言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员+全程”,吹响就业“集结号”

    一是全员抓就业。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校院两级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部门、学院、辅导员、教师”全员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二是全程抓指导。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开展分层次、分年级的就业指导模式,大一开设就业指导课,进行就业观引导,大二强化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大三侧重就业定向指导,大四注重就业技巧强化。此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还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入校初即建立就业信息档案,在校期间全程掌握;毕业时,建立动态跟踪台账,实现“一对一”帮扶就业。

    “校内+校外”,练好就业“基本功”

    在校内,一是与企业联合办班,拓宽就业渠道。按照“3+1”培养模式,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分别合办国际班和后备班,与中国中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订单式输送优秀毕业生。二是动态调整专业,提高毕业生质量。紧扣社会需求,对需求不旺、就业不畅的专业进行调整,先后暂停10余个专业,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新兴专业,毕业生85%以上从事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三是强化“双创”教育,丰富就业形式。支持将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成果折算成学分,推动学生创业与毕业生就业相互促进。

    在校外,主要瞄准重点领域推动就业。学校主动服务“高铁走出去”和“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先后促成国铁集团、国家铁路局和省政府共建学校,在行业内设立298个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训。学校培养的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五得”人才,获社会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以上。

    “线上+线下”,打好就业“组合拳”

    2020年为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学校及时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助力毕业生就业,目前发布就业信息2586条,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

    在线上,一是上线智能化就业“云平台”。简化就业程序,实现线上对接、线上签约等。二是举办个性化就业“云专场”。针对交通领域女生“就业难”等问题,邀请82家对口企业进驻平台举办专场,提供了319个就业岗位。三是开设高水平就业“云课堂”。通过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线上指导和推出专题课程等方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职业观。

    在线下,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后,学校重启线下就业工作,先后举办线下招聘会466场,目前2021届毕业生签约率接近38%。同时,推进线下就业合作,校领导带队开展就业专题走访,继续深化与行业企业、校友企业的战略合作,巩固老市场、开辟新市场。

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张震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创建于2011年,在校生2.3万人。2020年毕业生有4563人,截至9月1日,就业率94.5%。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神,把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实现了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入学即入职。学校以合作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一入学就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一是提前选好企业。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原则,以教育情怀深、技术含量高、综合实力强为优先顺序,遴选合作企业。目前,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达到上百家。二是把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基于产业办专业,学校现有专业均与企业合办共建;基于“产业+专业”建立了5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基于“产业+专业+研究院”打造了11个众创空间。学校大多数专业都形成了“产学研创”校企命运共同体。三是把教学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提高单招和扩招比例;淡化专业界限,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其内容来自企业的岗位、技术、工艺和专利;用企业真实绩效考核学生,把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绩效变学分。

    学习即上岗。采取“线场教学”形式,把学校建在产业园,把专业办在生产线上。一是构建“线场课堂”。基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功能上叠加教学功能,构建了既功能完备又高度融合的“线场课堂”。二是开发“线场课堂”。基于“线场课堂”构建了全科、专科、专长模块相互衔接的“线场课程”体系。目前,学校与郑州宇通、郑州富士康、郑州格力等上百家企业开发“线场课程”近千门。三是实施“线场学分”。学生在2.5—5年内修完包含全科、专科、专长模块在内的,共130学分课程,其中至少两年时间、90学分必须在企业完成。四是搭建“线场平台”。基于线场学习的需要,开发集课程、培训、培养于一体的“线场平台”,构建一生一课表、一生一学习空间、一生一学习导航、一企一学校的“线场导航”体系。

    毕业即就业。通过“线场教学”,打通了学生就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稳就业。挖掘企业需求,借助合作企业的产业链优势,常年保持约3万个就业岗位。疫情期间,学校超过4000名学生奔赴郑州宇通、富士康等省内外企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二是就好业。自主研发“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收集数以万计的就业信息,与毕业生就业意向精准匹配,为每名毕业生至少提供5次选择机会。三是争创业。学生跟着企业家创业,利用企业真实项目创业,采用学徒制、工作室制、合伙人制、独立创办公司、驻厂包线产生经营等形式创业。2020年创业学生达到411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