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职教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村子空、班子老、产业弱、“领头雁”少……乡村振兴该如何破解乡村人才缺乏这个关键难题?

    湖南省永州市委依托永州工贸学校搭建统一培训平台,成立永州市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中心,探索“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3年来成效显著,实现了培训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新路子。

    农民培训实现多个转变

    永州工贸学校校长尹存成介绍,学校从1983年开始兴办农业类专业,道州灰鹅、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形成了育种、回收、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学校从服务产业到引领产业。2017年,永州市委把培训中心设在了学校。

    3年来,培训中心实现了培训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转变:培训规划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培训理念从虚对虚转向实打实,培训方式从课堂学转向现场教,培训环节从单打一转向全链条。

    在永州市委组织部的牵头下,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了统一制定培训规划、调配培训资源、安排参训学员、设计培训内容、进行培训管理,从全市脱贫攻坚示范点、种养加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精选53个单位作为培训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提升培训整体效应。

    培训中心以需求引导供给,开设种植、养殖、农村电商、企业用工等四大类19个专业,采取“农民点单、财政买单”方式,由农民自主选学参训专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训积极性。坚持实践为主,突出现场互动式教学,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基地公司,真正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学。

    此外,永州工贸学校与涉农企业签订培训学员“学用、供需”校企合作协议,拓宽学员就业渠道,并对每名学员结业后的学以致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提供技术服务。

    “非常有用!”刘四清是祁阳县肖家镇汪家坪村村民,自参加了永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心里更有底气了”。他把300亩百香果基地扩大到了680亩,目前年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为30多家贫困户带来了就业岗位。

    “党建+”巩固党执政基础

    2013年,道县营江街道上汶村村民蒋楼喜开创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带动了5个县区11个贫困村4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2018年,他参加培训后回村参加选举,成为村里最年轻的支委。“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尽己所能为村里做一点事。”蒋楼喜说。

    蒋楼喜转变的背后,是从单纯技术培训转向“党建+”。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志雄说,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把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意识、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培育全过程。

    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思路,永州市把培训对象聚焦有发展潜力、有创业基础的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以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对接各县区组织部,把参训学员作为党员发展、村干部培养的重要依据;把13家永州市党性教育基地作为培训党性教育基地;市县两级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从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培训注重党建引领,上党课、讲党话、跟党走,以班次为单位设立临时党支部,过好党内政治生活;开设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党建实务等公共课程,安排党务知识讲座,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新一代青年农民头脑。

    近年来,培训中心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2017年以来,参训学员新发展党员6500余名,有411名新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72名成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这些精心培育的“领头雁”,迅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带头人,呈现出了显著的“雁阵效应”。

    “火种”效应不断显现

    道县陈熊村产业薄弱,村民收入主要靠打工。2018年,村支书陈晖、村主任熊春华先后参加了培训,打开了困扰他们许久的发展思路。

    该村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流转土地820亩,建起了120亩的黑蛙养殖基地、300多亩的蔬菜基地、120多亩的养鱼基地,全村发展面貌一新,这两年集体经济达到了10万元。

    像陈熊村这样,“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培养一名能人,带活一项产业;培养一名党员,带富一方山水”的“火种”效应,在永州不断显现。道县清塘镇共有5.3万多人,近年来有136名村支“两委”干部、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参加培训,带动效应明显,每个村平均年增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

    “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撑。”清塘镇党委书记何忠军说,通过参加培训,农民系统掌握了种植、养殖、电商等实用技术,赚钱本领更强了;党员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党员主动示范带头,主动参与村级事务,主动结对帮扶,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更强了。

    截至目前,培训中心共举办培训班87期,培训学员近3.9万名,遍布永州3000余个村。参训学员中,扩大产业规模的有1万余人,增加就业岗位10万余个,带动周边群众19万余人脱贫致富,实现产业增收12亿余元。中心先后获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