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强国战略 写好“奋进之笔”
机电工程学院坚持“开门办学”,与中国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耿力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实习基地和产业学院,获批多项协同育人项目。同时利用机械品牌专业建设经费,搭建了逆向工程设计与制造、激光加工与创新制作、服务和工程机器人编程、三轴数控雕刻、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激光制导运载车、科技摄影、航模大赛等8个创新平台,为开展新工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
建筑工程学院依托国际工程项目研究所、校企共建实验室等平台,按照“集成、共享、开放”的思路,建设融理论教学、工种实训、岗位实训为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践场所,全面实施工程化、项目化教学综合改革。注重理论知识的联系、专业知识的交叉,实行情境式、项目任务式“学、练、研”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尽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研究团队,强化了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战训练三层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使学生直接参与地铁、桥梁、房屋工程等质量检测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学校还以打造“金课”为着力点,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入手,进一步完善以知识、能力、素养为导向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学校获批河南省一流课程3门、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9个。3年来,全校教师4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获得财政资助1000多万元,加快了人才培养平台和教学建设的步伐。学校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构建教学主线、学工线和社团线课内外互动的“三线式”新工科创新人才训练机制,组建了机器人协会、工程认知教育中心、通信与电子协会、工业设计协会、机械创新协会等社团,同时配以相应的实验平台,创建了无人机协同创新研究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新农村建设新型墙体材料研究中心等10个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了机械加工、亿鸿通讯、工程质量检测等10个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平台和146个校企合作基地。通过“全员参与、层层选拔、渐次淘汰”的方式,让优秀的学生和作品脱颖而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别专业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捷报频传。
2018年,医学院代表队在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中荣获康复治疗学组心肺康复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方国恩会长称“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河南高校争了光”。建筑工程学院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荣获建筑类“团体一等奖”和“BIM创新应用团体一等奖”,参赛学生王永杰的手工绘图获得全国一等奖,引起了全国图学界的关注。机电工程学院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荣获机械类团体二等奖,3D打印团体三等奖。同时,个人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在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河南省特等奖1项、金奖4项、银奖9项、铜奖7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赢得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好评,近3年来,学校统招录取分数线稳居全省民办高校前列。与此同时,学生考研率、专升本率、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等可比性质量指标每年不断攀升,培养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将“三个不合格、八个首先”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力求在振兴本科教育中把握先机、占据主动。
准确定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地方本科高校,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把“植根郑州,面向河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第一战略,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聚力应用型科学研究。学校现有河南省智慧康养照护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水环境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3个,智能交通视频图像感知与识别重点实验室、隧道工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科研创新平台8个,为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学校积极发挥自身在文化、人才、资源、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成立了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炎黄服饰文化研究所等平台,实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进校园”到“在校园”的转化,让师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参与者,让文化自信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成果转化方面,学校“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推广及培训”入选新郑市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由郑州三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和学校共同研发的适用新农村建设的“装配式轻钢结构石膏喷筑农房”项目在第二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引起科技部门领导的关注,详细询问项目的进展情况,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学校还积极利用区位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走出国门”和“引进国门”,将康复治疗学、土木工程等优势和特色专业推介出去,更好地为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在开放中学习、创新,做到既坚持中国本位,又放眼世界、融通中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守牢意识形态底线,在国际办学合作各领域维护国家安全,勇担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教育的使命。
近年来,学校在协同创新平台获批42项共同研发项目,其中教育部门高等教育机构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已达34项,获批经费277.78万元,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三五”期间,学校共申请专利600余项,涉及农业科技专利成果20余项,专利成果人员经常深入贫困地区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作用,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此外,多项课题中标河南省科技计划产学研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智库研究项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根据神针数据公布的2018年全国1255所本科高校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在全国434所民办本科高校中,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以632篇的成绩位列全国第8名、河南首位,在全国民办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排行榜上位列第19名。
学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如医学院秉持“以医学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新医科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医教合一、双平台育人为路径”全面培养新医科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医教协同、产学融合机制,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相协调、“学科—专业—平台”相配套、“基础—临床—实习”相结合、“学校—医院—地方”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特色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区域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医学院还在医疗服务、成果转化、科普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医学院部分实习生放弃休假到一线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因表现突出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也在实践中检验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
学校还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满足社会及民生需求。从繁华都市到大山深处,从田间地头到企业一线,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2019年,学校组建了1支国家级别团队、14支省级重点团队、13支校级重点团队,千余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多个项目在河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奖,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近5年来,学校累计为社会提供2.5万人次文化、医疗、教育等志愿者服务,获得了广泛好评。学校护理学、康复治疗学、药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监测及社区康复、养老等民生急需的领域就业创业,学校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也为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辉煌“十三五”圆满收官,壮阔“十四五”蓄势待发。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将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发扬“永不言弃、永不言败、永不言悔”的“郑工精神”,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执着的追求,投入到教育强国的历史伟业中。紧紧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机遇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加快建设实力雄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品质一流的应用型民办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写好地方高校发展“奋进之笔”。
(吴杰霞 颜晓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