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丝路文明”厚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不是一座孤岛”,每年暑假,总有一批批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理工科大学生们,行走在广袤的河西大地。他们从黑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到山丹军马场植被研究,从祁连山生态环境调研,到民勤治沙固沙考察……很多学生都感慨,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发现河西走廊的人文、自然环境与自己的想象很不一样。其实,学生的这些真切感受,也源自甘肃省教育部门师范院校学科交叉创新型工程人才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河西走廊,是丝路文明的重要组成,自汉代张骞开启“凿空之旅”、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与文化在此交汇融通。丝路文化视角下,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蕴。这让我们思考:如何以“丝路文明”涵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初识河西走廊的文化风貌,跟想象中很不一样 

    河西走廊自然景观自不必说,很多学生在调研中重点关注其文化风貌。一名南方籍贯的大学生说:“敦煌壁画有一种悠久历史沉淀的气息,佛的神态也非常安详。”一位地理专业的学生发现:“河西地区民风淳朴,也很虔诚。”一名化学专业学生谈道:“张掖的大佛寺令人震撼,据说建于西夏,至今都九百年了。西夏当时就在河西走廊一带,与北宋、辽等对峙。”田野考察中,很多学生目睹了秦长城遗址。他们感慨:2000多年风霜侵蚀,砖的棱角都没有了,那时候建筑水平真是高超!

    无论是莫高窟、西夏国,还是秦长城,这些丝路上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在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也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包容,感受丝路上文明的交汇与民族的融合。

    与先烈们走在同样的道路上

    出生在甘肃瓜州的种佳锋同学说:“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的故事我小时候就听说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参观纪念馆,真的非常震撼,看到了当时红军留下的物品,如锅碗瓢盆,一些自己制作的手榴弹、大砍刀、木质枪托,还有一些战争场面的照片展示。想一想,我们与先烈们走在同样的道路上,尽管时代不同,但都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内心还是很激动的。”来自地理专业的小分队去瞻仰高台烈士陵园,学生们发现,有很多烈士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在修铁路等社会主义建设中奉献了生命,事迹很感人。

    “与先烈们走在同样的道路上”,丝路上红军和先烈们的真实事迹,真正为大学生们解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种佳锋说:“老一辈治沙人太苦了!”

    “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地方还比较落后,许多地方甚至都没有绿植。古浪考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沙棘树。一位固沙老汉亲自带我们去参观当年的绿化工程,很令人震撼。在细密的沙子上,真就种上了沙棘树!老汉说,他整整种了20年!而这些沙棘树现在才长到小灌木那么高。从治沙老汉的眼神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治沙的困难程度,听说他们甚至有被沙子埋住半截身子的经历。他们真的太艰苦了……”这支生命科学院的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的是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并有幸见到了这里的第三代治沙人。

    早就听说过六老汉治沙的故事,但身处其中,学生们还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自然条件的极端荒凉、艰苦,承托出治沙人在这种环境中所保持的生命尊严!这种生命尊严,则更加坚定了这些关注生命科学的大学生的专业信念,为他们带去不一样的专业认知。

    河西走廊是一个巨大的丝路文化场域,其间浸润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为理工科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奠定了文化根基,在教育中需要开辟新路径,拓展新思路。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人文价值观照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研究都将指向“价值”“意义”的旨归。因此,有必要增进理工科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人文价值观照。

    社会实践中,无论是“水”“土”抽样调查,还是“风沙防治”“水电站与河流状况”等研究,学生们的聚焦点都是运用“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河西走廊自然状况作科学说明和阐述。但学生们对所从事研究的价值理解却是各抒己见,有的甚至存在分歧。如大家都谈到河西走廊的“环境保护”,“什么才是河西走廊应然的环境保护”“什么才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等,只有引导学生们对其研究作人文价值的深度思考,才可能促使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更好的“保护”。 

    创造性地结合丝路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丝绸之路文化的独特精神格局和审美意蕴,值得作深入的发掘和了解,并以此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课程资源。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是莫高精神的精髓,以及前文所提到的丝路文化的兼容并包精神、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精神、八步沙六老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等,无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将不断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意识和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信中作专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又巩固文化自信,进而形成道器融通的理工科大学生立德树人培养。 

    激发理工科大学生对丝路文化的创造性想象

    访谈中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文化一般是文科生涉及的领域,与自己的研究关系不大。单从范式来看,自然科学研究的逻辑和话语系统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去甚远。但科学研究探索自然规律,最终也是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服务,而且每个人出生即在文化的化育和影响之中。以此观之,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也永远都置身于文化情境里,并且有赖于文化资源的涵养。

    例如,深入黑河作环境调查的学生,可以事先了解历史文化长河中“黑河”概念。黑河古称“弱水”,《山海经》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宋代苏轼有“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的诗句。而西夏语“额济纳河”,也正是指黑河……这些人文知识不但能够丰富大学生们的文化想象,而且结合历史文化理解,也会为他们当下的学习和研究打开思路。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身处丝路文明的场域中,更需要认真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创造性地为理工科大学生开发相关的人文课程资源,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文化底色,成为学生坚定专业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的文化根基,真正为厚植立德树人创新教育路径。

    (孟汇海 陈芳 雷春芳 任豆豆 赵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