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六度十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当代国际关系”课程中,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沈逸,将全球新冠疫情分析引入全球治理的专业课教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徐志平用虚拟现实技术向学生展现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如何进行模块化组装的形式构建……各门课程结合讲授内容,教育学生在抗击新冠疫情阻击“大战”、疫情防控“大考”中读懂中国之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与抗击疫情同向同行。

    创新多维途径,汇聚多元力量,构建全校育人共同体

    书院立德修身、研究生思政、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在两个阶段重点推进的“4+4”专项攻坚行动计划中,更多维的途径在创新中发挥作用,更多元的力量在汇聚中提升能级。

    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以复旦大学5位老校长命名的五大书院各具特色,是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是学生自管的教育平台。以书院为载体,“五维育德”生动彰显。

    坚定学术报国、推进科研育人,是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天弩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

    为破解未获许可飞行的无人机对公共秩序造成的干扰和带来的安全隐患,天弩团队设计的“天弩”空中反无人机系统成为一支“利箭”。该系统集自动识别、跟踪、打击功能于一体,具有可超视距、低成本、适用范围广的优势,将更加高效地排除安全隐患,维护公共安全。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学子们更加明白了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更坚定了科研报国的信念。团队负责人之一、航空航天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亮说:“我们会坚持做下去,用科技创新践行复旦学子的使命和担当。”

    当校园所学与社会实践相遇,焕发的生命力成为学子们成长成才的滋养。在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学校党委鼓励学子们“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肩膀承担责任。

    与社会实践项目并行,复旦大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支教支医活动,2018年以来参与人数超过7000人。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力服务西部22年,348名志愿者赴宁夏、贵州、新疆、云南、四川、青海六地九校开展支教扶贫,点亮贫困地区孩子的人生梦想。

    2020年8月,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先后前往重庆石柱县、大理永平县开展健康义诊、临床示教、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卫生调研等医疗志愿服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复旦大学也在加快构建具有复旦特色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一方面,建强用活网络育人平台阵地,密切关注媒介形态变化,及时在社会影响力大、学生喜爱的新兴网络平台开设账号,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多元立体的网络育人平台群。另一方面,繁荣网络育人产品供给,积极培育“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的名站名栏和精品项目。

    学生理想信念更为坚定,教师育德意识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三全育人”良好氛围基本形成……两年多的改革,成效初显。“我们深知立德树人是永恒使命,‘三全育人’是系统工程。”焦扬强调,复旦大学将进一步着眼体系构建,把改革成果巩固扩大为制度建设成效,形成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李沁园 何叶)

    链接·改革经验谈

发挥育人主体作用 形成育人合力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激发师生员工所有人的主体作用。

    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复旦大学一方面建章立制、立梁架柱,着力构建高水平育人体系;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实践载体,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好抗疫思政大课堂,在全体教师、学生、管理服务人员中间开展“三全育人我当先”“服务师生我创优”“报国成才我奋斗”活动,浓厚“三全育人”氛围,全面调动所有人员的育人意识,形成育人合力,把综合改革转化为全校上下的集体行动。

    “三全育人我当先”:

    育人者先受教育,激发教师育人主体活力

    “组织一次专题学习”“上一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公开课”“与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互动交流”“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这“四个一”活动,是“三全育人我当先”的主要抓手。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悟、行相结合,通过党员教师这个“重点半数”引导激励教师全体以高度责任心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2019年,围绕“三全育人”,36个院系共组织开展了178次专题学习,参与教师3386人次;开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公开课43门次、院级公开课248门次,264名教师主讲了公开课、1656人次旁听了公开课;2690人次教师在活动期间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人均1.1次;36个院系160个教职工党支部全部开展了“三全育人我当先”主题党日活动。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4821门次课程移至“云端”,4000余人次教师参与其中,坚持停课不停教。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团队积极推进在线教学改革,全力确保超过100门必修课程按时开课,线上授课与线下教学同质同效。从前线援鄂医疗队员到后方广大教师群体,从人文社科到理工医科,众多教师都自觉把抗疫案例与成就主动融入课程教学,讲好抗疫故事,讲述制度优势,教育学生在疫情阻击“大战”、疫情防控“大考”中读懂中国之治。

    通过学习与实践,教师们进一步提高了对育人使命责任的认识,对自己如何更好育人进行了再思考、再谋划,激发了教师课程育人、科研育人、课外育人的积极性;各院系也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些机制性做法,通过党员教师当先,带动全体教师投身“三全育人”。

    “服务师生我创优”:

    转型升级强化保障,暖心变化引领风尚

    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为师生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师生为中心”转变,大力倡导“争先进、作表率、促发展、创一流”理念,用一流服务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强保障。随着“服务师生我创优”实践活动的推进,机关、后勤和公共服务部门工作人员越发明确了目标。

    “首问负责制”“AB角工作制”“收件回执制”“限时办结制”“挂牌服务制”“服务评价制”被进一步落到实处,规范机关服务标准,提升管理服务育人意识;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搜集提升服务效能“金点子”,承诺服务师生“一次办结”事项,增加一批“线上办理事项”,聚焦师生高频需求,提升管理服务育人效能;“文明窗口”评选、“服务明星”评比和“青年文明号”创评,让榜样引领机关新风尚,不断强化“服务育人”理念,树立“平凡岗位建新功”的目标。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党委依托“三线联动”,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强化“五个一线”工作原则,让党的领导、防控举措、政治优势、资源配置、各方力量汇聚在一线。从每日“平安复旦”全员“打卡”到全校各关键场所管理,从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和处置链到联络采购和捐赠渠道,成百上千校园战“疫”者坚守岗位、严守校园,把防疫责任扛在肩上,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最生动的育人教材;从抗疫纪录片《待到卿云烂漫时》到抗疫专题展《待到山花烂漫时》,管理服务部门精心策划,把生动鲜活的抗疫故事、举国动员的体制优势作为“三全育人”教材,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制度自信教育

    “报国成才我奋斗”:

    学深悟透有心动,知行合一有行动

    “通读一本理论学习读本”“参加一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参加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提一条服务学校建设发展的建议”“参加一次‘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实践活动”“通过党员联系群众‘1+1制度’开展一次结对谈心谈话”“树立一个奋斗小目标”“写一封信给2049年的自己”“开展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报国成才我奋斗”教育实践活动中,这10项具体目标发挥指导功能、载体功能和检验功能,帮助学生党员学深悟透、弄懂做实、知行合一。

    2018年,学生全年递交入党申请书1048份,2019年全年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上升到1362份,其中有1083份在主题教育期间提交。2020年9月至11月报名选调生为2086人次,相较2019年全年增长47.9%。21场“报国成才我奋斗”的系列讲座、本研支部积极参与的微党课、理论宣讲比赛、“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实践分享会等,在校内广大师生中营造了积极氛围,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理论,感受新时代脉搏,思考责任担当。

    抗击新冠疫情“大考”中,党建思政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转到网络空间,通过“键对键”,实现心连心。成立在鄂学生临时党支部,推出战“疫”示范微党课、战“疫”青年说系列微课,开展“战‘疫’中的党员担当”系列主题党日和线上抗疫主题团日活动……复旦学子们深受教育、勇担使命,交出了一份份“报国成才我奋斗”的答卷。2363名复旦学子主动请缨,力所能及地开展各种志愿服务。“鹅旦梦”团队为一线医护人员子女进行线上义务家教,累计服务上万个小时;公共卫生学院15人的学生团队开发出口罩预约配售系统,助力缓解上海口罩供应紧张的燃眉之急;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多语种服务队将医院问诊模板和社区走访问题清单翻译制作成《预诊预判多语口袋书》,提供给医院和街道社区使用。

 专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