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文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全球性问题,站在人类文明存续发展的高度,为谋求人类文明和平发展所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而“世界文明共同体”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一句缥缈空虚的口号,而是在前有思想来源、现有现实依据的情况下提出的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的创新发展方案,中国以审时度势的眼光观照当前国际形势与人类生存状态,以国际权力、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治理为着眼点,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方案,这其中包括“利益共同体、职责共同体、生存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

    在世界文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广泛共识的背景下,承认世界文明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认可每个民族国家优秀文学的价值,鼓励多元文学的发展,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文学研究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适时革新文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制定新的文学教育方案,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以多元化视角看待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使其形成系统科学的文学观,丰富自身文学素养,为培养一支具有世界文明共同体视野的文学人才队伍而努力。

    长春师范大学作为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外国语学院自1977年建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语人才,而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学又是语言学习的好范本,文学素养的积累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一步,特别是对语言翻译技能的训练来说,文学作品无疑是优秀的模板。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坚持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教育,注重对学生实施多元化文学教育

    培养学生世界文明共同体意识 

    构建多元化文学教育课程体系

    “世界文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重新认识“世界文学”、培养学生多元化文学素养的必要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文学教育的具体实施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在世界文明共同体视域下,构建多元化文学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多元化文学素养。

    1.教学内容多元化,构建“世界文学”新版图

    在漫长的一段历史进程中,当“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概念被提出时,都是以欧洲为中心视角的,“世界文学”在相当程度上被等同于“欧洲文学”或者“欧美文学”。世界文明共同体视域下,应着力向学生输送多元化的世界文学观,避免学生陷入“欧美中心主义”的文学意识困境,具体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院根据语言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状况,合理选择内容多元化的文学教材,重点引入近年来颇有崛起之势的非洲文学、拉美文学、新移民文学等作品,对其进行文学和语言层次的多样化解析,对比欧美文学,梳理其发展脉络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世界各地区民族文学成果,平等看待欧美主流英语文学之外的文学作品,对世界文学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

    2.教学形式多元化,提升多元化文学教育成效

    传统的文学史讲授加作品鉴赏的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显露疲态,加上课时安排的不合理、教师讲课主旨规划性的欠缺,教学设计呆板单调,即使是文学系的学生,脑海中若只有外国文学的框架,也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学院为改革文学课程教学形式、优化课程教学机制组织了多场教学研讨会,结合学生文学素养水平和语言专业学习需求,探索制定了一套内容新颖、形式多元、视野开阔的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对外国语学院的学子来说,对文学的学习不需要像文学系一样进行丝毫不漏的史学考据,重要的是在了解地区文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语言学习和文化领略两个方面,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品读与鉴赏分析。因此学院改革文学课堂遵循文学史发展脉络为教学秩序,而将语言特征和文体风格作为单元划分依据,有选择地对各国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品读赏析。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读书交流活动,将语言学习和文学教育间的道路打通,以多元化的文学教育反哺高效的语言技能学习。

    3.课程体系多元化,联通语言学习与文学教育

    以往的课程教学,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和文学教育课程泾渭分明,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难以形成融通互鉴、彼此协调的连环效应,其实是对两种课程教学缺乏深刻认识的表现。执行多元化文学教育以来,学院逐渐弱化两种课程边界,重视探索两种课程联结贯通的可能性,将文学教育作为促进语言学习技能的辅助工具,同时也将语言学习作为支撑学生多元文学素养培养的技能支撑,以多元文学作品的丰富精神内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语言学习的热情。学院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探讨将文学课程和语言专业课程进行联结的方式方法,例如将文学翻译课程嫁接到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上,将优秀的法语非洲文学作品引入到翻译课堂上,让学生在品读作品选段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文学内涵和语言技巧层次的分析,并对其进行翻译,将各种翻译版本进行选读评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审美和正确的语言格式规范,做到一课多用,语言、文学学习不分家。

    构建语言学习桥梁 

    凸显文学素养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在形成世界文明共同体意识,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精神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学文化教育对语言技能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就要积极构建语言学习和文学教育之间的桥梁,创新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师资队伍文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以外,以各种形式进行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文学的热情,联动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教学。当前,学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甄选世界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语言教学层次的解析

    学院作为以语言教育为主的院系,下设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和阿拉伯语等多个本科语言专业,同时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系统健全的专业学科设置为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引入学习奠定了基础,除英语外,各多语种专业为非英语文学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世界文明共同体视域下,外国文学教学不应该只关注英语主流文学,应该秉持平等互鉴的文学观,形成多元化文学视野,积极了解小语种国家的文学发展状况,品读鉴赏多元化文学作品的书写气象。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语言层次的解析,用文学素养反哺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形成同向同行、协同策应的效应。

    2.举办各式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文学阅读

    要使学生形成多元化文学格局,仅凭课堂上针对性的文本解析是不够的,必须创造各种机会、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各种读书活动中来,除了申请增加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与藏量,设立读书周、读书月,创建读书交流协会,发起各种竞赛性质的读书活动,学院还与周边国外使领馆举行读书联谊活动,努力形成资源互享、线下互动、定时反馈的文学阅读培养机制,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其文学阅读量。

    创新文学教育方向 

    拓宽学生多元化文学视野

    前面提到,外国语学院健全的语言专业设置为学院实施多元化外国文学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有了先天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欧美文学之外的地域文学,是拓宽学生多元化文学视野更直接的途径。古老的非洲有着悠久绚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但是长久以来,非洲文学却不为外界所关注,从地域上看,可以将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划分为北非地区和黑非洲地区。对非洲文学进行整体观照,其创作主要展现出口头文学传统、借鉴西方、直面现实、自我认同等特征,这气质即呈现了非洲从原始到被殖民统治再到民族独立的全过程,是了解非洲文学必须掌握的研究视角。

    1.树立多元化文学意识,了解非洲、拉美文学气象

    当前许多高校的外国文学教材仍以欧美文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广大亚非拉地区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则寥寥无几,这一现象值得反思。近几十年,非洲文学已经通过绚烂的绽放证明了自身艺术文化价值,钦努阿·阿契贝被称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其作品对独立前后的尼日利亚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非洲首位诺贝尔奖作家索因卡,其作品深刻揭示了非洲的社会文化风气和社会弊端,是深入理解非洲历史文化特征的绝佳作品;南非作家马克斯韦尔·库切,作品丰富且形式多元,几乎没有任何两部使用同样手法写就的作品,但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拯救。库切的作品解读角度多元,是很好的课堂选读材料。外国语学院立足当前世界文学发展趋势,站在构建世界文明共同体的高度,尤其注重学院的外国文学教育,在欧美英语文学之外,依托学院开设的法语、西班牙语等专业,积极引入优秀的非洲文学、拉美文学作品,组织文学素养较好的教师与学生,对两地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译介,推广到全院,以读书小组的形式进行作品赏析,对应语言专业的学生则要进行读书感悟分享。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多元化文学意识的培养,形成世界文明共同体意识。

    2.进行文学作品互译推介,以文学阅读反哺语言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