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惠民 服务全民学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世纪80年代,基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一个名曰“社区教育”的全新教育观念,在中国一些沿海城市悄然萌生。这个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应运而生的大教育模式,突破、拓展和延伸了学校教育的功能,通过施行“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让教育广泛地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和村居。

    上世纪90年代初,重庆市率先在大西部开始了“社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其发祥地就在九龙坡区的黄桷坪,这里进行了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尝试。2009年,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九龙坡分校(简称九龙坡电大分校)成为中央电大首批“社区教育实验中心”,拉开了“转型社区教育——坚持教育惠民,服务全民学习”的序幕。

    发展电大

    “三创三转”明确办学方向

    自1988年九龙坡电大工作站建立,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办电大以来,九龙坡电大分校经过了三次创业、三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是1999年,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成立,由企业技校教育和职工教育转为面向社会开展成人教育;第二次转型是2006年,建立“九龙坡电大分校”,开展开放教育试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传统成人教育模式向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转型;2012年第三次转型,成立九龙坡区社区教育学院,致力于服务区域全民终身学习,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开放大学。

    “三创三转”使九龙坡电大摆正了办学方向,回归了教育本源。九龙坡区这支成教队伍也接受了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两次庄严而深刻的洗礼,在市场搏击中学会了“取势、明道、优术”,迅速地成长壮大。

    截至目前,学校开设护理学、会计学、学前教育、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工作等16个专业,教学班247个,在籍学生13420人,其中国家开放大学9625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2345人、网络教育合作高校1450人。

    转型社教

    全民学习之风由一群人传递到一城人

    2009年,是九龙坡社区教育的一个开创节点。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余音,九龙坡电大挂牌成立了“中央电大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学校正式进入“转型社区教育,助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芽萌发期。

    面对一场全新的教育改革,立足于“自强与开放、传承与创新”的趋势之中,九龙坡电大人自下而上地积极探索、实践,坚定地迈出了具有九龙特色的社区教育的蹒跚之步!

    2010年,为让居民能够近距离更多、更好地参与“快乐社区教育模式”,学校采取了三大举措:

    第一,主动出击,插旗占位。

    学校依托杨家坪文化楼、谢家湾建设广场、石坪桥成教中心3个校区,建成3个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示范点,构建起了主城社区教育网络。当年底,学校又与石坪桥街道联手搭建社区学习平台,共建了建筑村社区、新视界社区、造漆村社区3个“社区教育学习点”,结合居民需求,先后在3个社区学习点开展了居民电脑通识培训,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

    第二,开展两大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

    面对新型社区教育模式,学校没有等待观望、故步自封,2010年,创造性地开展了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两大社区活动。

    2010年5月,经过艰难的走街串镇挖掘节目,以“和谐社会,魅力九龙”为主题的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惊艳亮相,3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影响力逐渐扩大延伸。如今,社区文化艺术节已经历时11届,成为九龙坡区的群众艺术盛典、百姓星光大道,成就了一个深受百姓欢迎的九龙坡社区教育的文化品牌——全国百佳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与此同时,“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也在2010年正式拉开帷幕,以此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宣传活动和学习活动:书法、剪纸、摄影、刺绣、舞蹈、现场才艺展示、现场器乐展示及社区教育成果展等精彩亮相。丰富多彩的“活动周”,在万千民众中激起巨大的反响,全民学习之风由一群人传递到一城人。

    11年来,九龙坡两大活动在街、镇各社区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学习热潮,有力促进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逐步形成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风气,形成了全民参与学习、共享品质生活的良好局面。

    第三,主动争取领导重视,争取政策支持。

    社区教育是一次全新的教育实践探索,是党委政府部门在新时期履行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九龙坡电大在自强不息、艰难奋进的同时,也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与关注,争取政策的扶持,为社区教育实践探索赢得了有力的保障。2012年,九龙坡区社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学校3块牌子(九龙坡成教中心、九龙坡电大、九龙坡社区教育学院)亮相巴渝。

    高歌猛进

    奏教育惠民新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自2013年起,九龙坡社区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一手抓运行机制健全,一手抓人才队伍建设,社区教育大见成效。

    一方面,建立十大机制,有效推进社区教育的开放发展。

    ——统筹领导机制:积极促进区、街(镇)建立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为社区教育发展当好资政参谋,将学校的实验研究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形成九龙坡区社区教育工作例会制度,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街(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并开展了区社区教育年度专项督导考核。

    ——服务保障机制:促成九龙坡区政府部门出台关于社区教育的“1+3”配套文件,建立政策保障;协调区、街(镇)两级财政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建立经费保障;协调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各参加单位,组织社区教育的管理员队伍、指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并开通“九龙坡区全民终身学习网站”,搭建开放学习平台,丰富开放学习资源。

    ——社会联动机制:建立区、街(镇)年度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共推社区教育发展合力;组织街、镇社区学校开展社区教育联动共享项目,形成跨校互动、全区联动的办学格局;与街、镇社区学校建立了学历教育办学联盟,形成新的办学系统和利益共同体。

    ——考核激励机制:形成了街、镇社区教育月报月检制度,年度专项督导考核制度,以及在全区年度社区教育工作例会上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制度;组织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活动,每年开展评选全区“十佳百姓学习之星”和“十佳社区教育志愿者”活动。

    ——项目驱动机制:学校每年推出“十大发展改革项目”,组织全校各部门、教师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和重点工作,开展攻关,以促进学校转型和队伍提升;组织街、镇社区学校申报、立项,开展街(镇)社区教育“一街(镇)一品”的创建。

    ——品牌引领机制:坚持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社区文化艺术节2014年被评为“全国百佳百姓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连续10年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大篷车(全国二等奖)、九龙楹联艺术(全国楹联文化之乡)、“建设”柔力球(全国金奖)等区域内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课程、项目或活动的引领作用。

    ——示范带动机制:在全区范围内与街、镇、社区共建了3个社区教育实验基地,6个社区教育示范学习点,5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学校,3个市级社区教育游学基地;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成为全市首家社区学校,民安学苑成为全市首家公租房小区社区学校,华龙家园社区学校成为全市首家廉租房小区社区学校;组织全区街、镇社区学校开展实体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四化建设”,开展“达标”考核和“示范”创建。

    ——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搭建项目平台,主动与文化、体育、卫生、科委(协)、人社(就业)、民政、农委、工会等部门的社区教育项目对接;通过开展政府部门购买社区教育服务试点,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社区教育领域;指导社区学校创新“三社融合”的办学模式,即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相融合,与社会力量共建基于项目的社区教育服务共同体。

    ——队伍建设机制:通过“百川讲坛”请进来,“系统渠道”走出去,“网站校刊”追主流,“项目驱动”勤实践四种方式,切实开展校本培训;通过建立网上动态开放的教师学习空间和业务档案,促进教师转型提升;通过定期开展全区社区教育干部培训(研修),提升街镇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建设“社会管理学院”,招收辖区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减免学费,探索开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种子”培育机制: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人员的“种子”培训,以街镇社区居民的集中学习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基于课程、项目的“种子”教师、教练培训班,让“种子”教师、教练在基层社区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

    另一方面,狠抓教育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教育的基础。针对社区教育人员不固定、服务能力不强、专业性不高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街(镇)开展区级、市级和国家级别等系列培训,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