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主要矛盾决胜全面小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石向阳 绘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专论

    观点提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正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努力奋斗的结果,为我们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把握、应对和解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基本线索与目标导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正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努力奋斗的结果,为我们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矛盾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矛盾的形成与演进、把握基本矛盾、分析主要矛盾,是科学认识社会关系运动、指导实践发展、推进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把握、应对和解决,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从来都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历史转折意义的。在以往的历史中,每一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科学把握与研判之后,紧随而来的都是在应对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将中国社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都是在应对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以新的发展思想与理念推动中国社会实现新的发展跃迁。从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把握、应对和解决,都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重大转折意义。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3000多亿元增长到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从物质财富逐渐转向精神富足、政治清明、道德良善、生态美好。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积极应对和解决主要矛盾,是我们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应对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实践。真正的实践活动一定是紧扣矛盾而展开的,并以解决矛盾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应对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活动中的主要任务与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特点,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辛勤努力的重大实践,唯有在应对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才能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其中不仅有历史的必然,也有逻辑的必然。

    人的实践活动有服从客观规律的一面,也有利用客观规律的一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着眼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现实中表现为各种具体问题:不充分的发展是指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发展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在发展的增量上还有突破的空间;不平衡的发展主要指社会内部各要素、各主体、各领域之间在发展速度、程度、结构上的失衡,在发展的存量上需要进一步调节,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产业、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等。相比于“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的发展”问题更加严峻。由此而言,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践逻辑上的必然。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我们要理顺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准确理解和积极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推动社会进步,在以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引领下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形成正向的反馈循环,在解决矛盾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应对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就曾指出:“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当然,总书记同时强调:“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将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方法是通过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来实现。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要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是以解决矛盾作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多难兴邦。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脱贫攻坚带来新挑战,但包括疫情在内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作者系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