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胸宽如海 竞进似河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创建于2010年。建校10年来,学校一直将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的“仁爱·创新”精神深深扎根于齐鲁大地,在“胸宽如海,竞进似河,敢为天下先”的“和”文化精神引领下,创造出“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适合教育的课程”,让“和”文化浸润下的生命永远充满生机活力,呈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新样态,做中国基础教育的创新者。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北师青附)是北京师范大学与青岛市城阳区政府部门合作举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普通公办学校,共有两个小学部和一个初中部。从2010年9月1日开门迎接学生入校时起,学校就把北师大合作办学的“仁爱·创新”精神深深扎根在齐鲁大地上。鼓励每一名师生都能用微笑传递文明,让“您好”成为习惯,打造“有笑声、有掌声、有辩论声”的智慧课堂,建设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幸福、快乐、和谐的校园。
“和”文化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校10年来,北师青附始终坚持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办学思路,以“全员全程注重学生习惯养成,多层次、多角度发展学生兴趣”为办学特色,以“和”为文化精髓,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为学校铭训,全力打造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理念、文化行为“和”文化环境。
为了切实将“和”文化的引领作用落到实处,北师青附成立了6个职能部门:学校建设部着力打造“生本化”的管理文化;教师发展部着力打造“做最好的自己”的教师文化;学生成长部着力打造“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学生文化;家长提升部着力打造“与孩子共成长”的家长文化;后勤保障部着力打造“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教育”的服务文化;国际部着力打造“中国魂、世界眼”的交流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子。6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全力打造“和”文化特色学校。
“千年齐鲁和文化,百年木铎韵金声。”谨承千年古训,“和”是北师青附更具凝聚力的文化精神所在。“和”可见于校园建设,可见于学校课程,而更核心的是文化自觉。“和”文化始终引领着每一名北师青附人将文化自觉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处事中,让“和”文化成为所有北师青附人的做事习惯,让每一位进入学校的人享受着“和”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教学楼上的“和风满园”4个大字,古朴厚重,引起有心者的思索。在不同“和”字文化墙的映衬下,整个学校大厅洋溢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氛围。
在北师大前瞻、睿智教育理念的引领和区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北师青附领导努力引领学校向更深层次发展,从教育目标、文化理念、办学方向进行深度研究。他们认定:唯有把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成“和”文化课程,把“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课程发展作为教学改革实验的突破口,才能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取得根本性突破,带动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持续的提升。
基于此,学校的“和”文化课程建立在两条基本原则之上:
原则一:开足开齐国家地方课程。在现行的课程行政体制下,北师青附必须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能违背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要求,这是课程发展中的至上原则。
原则二:合理规划有效整合课程。从学科知识的统筹、课时的精简开始,能整合的整合、能细化的细化、需要拓展的拓展、需要开发的开发,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学校多元课程体系。
将“和”文化思想见之于学校课程并使之课程化,并非一种应景性、时尚性、随意性的做法。北师青附把“和”文化课程建设视作一种研究,而不仅仅是一件事情、一项任务。学校成立“和”文化课程建设部,致力于研究课程建设、构建课程的设计,进行课程指导、实施课程组织、完善课程评价,在不断猜想与验证、尝试与改进的过程中,促使“和”文化课程更具体、更深入、更贴合实际。
北师青附“和”文化课程实施的总目标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为其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使其潜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发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大德、大志、大雅、大气、灵气、和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最基本的需求是健康。北师青附将运动健康当作学校的核心课程,以“让每一个人都养成运动的习惯”为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健康生活。
无论外界如何浮躁,北师青附团队都会沉下心来举全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他们重新规划了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不仅研究40分钟的体育课如何上,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们上完体育课之后,在生命成长中留下的痕迹是否能让他们一生受益。于是学校致力于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游泳”“每一个孩子都学会踢足球”“每一个孩子都学会花样跳绳”,让羽毛球、乒乓球、篮球都成为学生们在不同年级的必修科目。
学校不仅研究如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还拓展到课外和家庭,“130亲子健身计划”成了北师青附所有学生、家长常年坚持雷打不动的项目:“1”是选择一项运动,“30”是每天坚持30分钟,“130”自测平均心率130次。
卓越的课程方案产生惊人的育人效果。从2012年开始,北师青附接受的第三方国家体质监测连续5年全部合格,优秀率46%以上,九年级体育中考所有毕业生均以高分通过爆出冷门。学生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在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学校也被国家体育部门授予“全国体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敢为天下先,师生皆创客
与北师青附关系密切的北京师范大学卓越实验学校没有临摹附校的学校文化,而是打造自己的独特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北文化的差异性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卓越实验学校生源覆盖范围内以客家人居多,也有少部分居民来自其他省份并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中原人迁徙至南方,既保留了中原文化,又巧妙融合南方文化,形成了如今的客家群体。真性情、潜用力、咬牙挺,这些特质成为客家人的一种文化符号。
基础教育在进行顶层设计、课程建设以及文化核心时,一定要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脉紧密相连。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客家人”和“创客”等字眼进入讨论时,学校立刻就找到了教育和生活的结合点。
“客”字表达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是一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的境界。如果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爱好,能够去创造、去研究,就可以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获得提升与发展。所以学校决定用“客”字引领师生的发展。每一名教师、学生在其研究领域都能够处于时光如水不见日出日落、心情如诗忘了天地物我的痴迷状态,这便是人生极美好的境界。
如果教师能够达到如此专注投入的工作状态,那么他们所引领的学生也将会以此为榜样,努力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同时在该领域痴迷地投入研究,成为这个领域的“客”。在卓越实验学校,教师被称为“师客”,学生被称为“学客”,每个人都能够在学校里不断发现更好的自己。在“客”文化的引领下,“人、爱、创新”的价值观深深地扎根在学校所有人的生命里,并且日渐沉淀。
“客”文化注重研究每一个学生、每一门学科,并且能去创造。科学课和创造发明课是学校备受瞩目的课程,学生从一年级便进入科学体系中,去研究水、光、电、力、动物、植物,开展诸多研究性学习。学生们陪伴一株小植物从一颗种子到开花结果,并对其进行记录。他们观察、体验、感悟生命的力量。迄今为止,学校已获得18项国家专利,有接近60项专利通过了国家专利部门的审核,学校学生发明的逃生窗获得了德国纽伦堡国际金奖。学生们小小的身躯蕴含了无限的创造能量,体现出“人人可创造,人人可创新”的敢为天下先之精神。
教学相长。教师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大到学校管理,小到某一课程,都痴迷地进行研究,从而创造出改变学生一生的课程。例如,他们很好地解决了基础教育中的健康问题、生活习惯、运动习惯以及学习习惯等问题。当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彼此促进,达到一种良好的生命状态时,“客”文化就不仅是外显文化了,而是在这样的价值观及思想体系的引领下,师生言语、行为、状态甚至是思想意识的改变。
学校的变革必须从整体入手。课程改革如果不随之赋予管理文化和制度的变革,将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北师青附和北师卓越两个团队率先变化的是理念引领下的“管理文化”,用“项目负责制”让每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可以做“一把手”,有决策权、有话语权,激活了教师内心的“主动性”。所有的管理干部“去官气”“进课堂”,淡化考核、淡化评优、淡化职称,用“信任”做黏合剂,模糊评价和状态管理相得益彰,培养团队成员“主动想事、主动做事、主动成事”的网状思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校结构重建后,北师青附和北师卓越两个团队彰显出独有的文化特质:尊重文化、提醒文化、多元文化和成事文化。“精细化管理+模糊评价+展示性回顾+岗位全出竞进+状态管理”的管理模式,让学校团队呈现出了内生动力、主动发展的新样态。北师青附获得山东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示范单位称号,迎接了省内外60多个参观团,成为当地事业单位管理文化改革的标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