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脱贫攻坚 蓄势乡村振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威县一中的学生正在使用“智慧课堂”电子设备学习。(资料图片)

    ■从教育到产业,从师生到农民,脱贫攻坚工作事无巨细,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各负其责、各取所长,积极高效地转动着教育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齿轮。

    ■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健康扶贫;汇聚智力优势,推动科学决策;推动科技转化,改善发展动能;深挖地方特色,引导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翔实的数据、一件件创新的事例,刷新着教育部定点扶贫的成绩单。

    ■从产业贫瘠到蔬果满园,从学生外流到人才辈出,从干瘪的腰包到幸福的笑容……在校园教室、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百姓院落,一幅幅“扶教育之贫、靠教育脱贫”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

    “这两年,我在扶贫企业打工,年底还有股金拿,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两个娃娃一个读中职,一个读初中,都不收钱,学校还给补助咧!”坐在刚刚盖起的二层小楼里,云南省洱源县福和村村民龚四龙笑得合不拢嘴。

    村民笑容的背后,是教育部定点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压实责任,汇聚澎湃力量,从西南边陲的滇西到三江之源的青海省治多县,再到革命老区河北省威县、青龙县以及江西省上犹县,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脱贫攻坚战。

    集全“部”之力

    打好教育脱贫组合拳

    “五月解冻,八月草黄”,这是治多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治多的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普通人睡觉都困难”的地方。而在滇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直过民族”在此聚居,精准扶贫以前,“素质性贫困”是这里最为显著的贫困特征。同样,定点帮扶之初,威县、青龙和上犹的教育缺钱、缺师资,产业缺人、缺技术,如何让老百姓想富、能富是个棘手的难题……

    定点帮扶的难度越大,脱贫攻坚的挑战越多,就越需要坚强的组织体系作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坚持部党组研究决策部署教育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成立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任组长,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育行业扶贫、定点联系滇西、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健全从部党组成员到各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再到具体处室、岗位、人员,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狠抓落实的责任体系,集全“部”之力,打好教育脱贫组合拳。

    集全“部”之力,这是军令状,也是路线图。

    《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收官战总攻方案》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教育部每年根据定点扶贫工作实际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路线图。同时,建立部省市县四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创新形成产业、企业、职业教育、就业帮扶“四业扶贫”模式……

    陈宝生两赴青龙,三赴威县,多次出席滇西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并讲话。他在教育部2018年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在定点扶贫县种好政治“责任田”、改革“试验田”、党性修养“标杆田”、干部成长“丰产田”、为民服务“良心田”。几位部党组成员多次奔赴教育部定点扶贫县市,调研校园内外,深入田间地头,访民生、找问题、谋对策。

    集全“部”之力,这是集结号,更是总攻令。

    在滇西,教育部全力支持创办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瞄准当地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设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普洱茶学院等3个学院,为滇西地区装上“发展引擎”。在治多,中央电化教育馆帮扶建立起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未来教室”,师生们可以和玉树州的学校、北京的学校实现“同步课堂”。在威县,教育部教师司启动“强师工程”,用3年时间让威县5000名教师能力素质再上台阶。在上犹,教育部职成司着力帮扶上犹职业中专,为贫困学子提供更多享受职业教育、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在青龙,教育部财务司会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等单位,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土操场,彻底终结了乡镇学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发挥老同志独特优势,开展“银龄园丁”系列活动。教育部机关党委、职教所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为基层的“领头羊”集体充电。教育部经费监管中心送培到县,助力当地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现代化。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名师专家进行“宣讲行送教行”,为基层教师送去前沿教育教学经验……

    教育部直属高校同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华中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附属学校教学质量高的优势,与牟定一中合办华中师大牟定附中,派出优秀教师指导团队到云南省牟定县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全方位帮扶;中国农业大学做好技能培训,提高云南省镇康县农民的生产加工水平、销售理念、品牌意识,构建“新电商+新产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

    从教育到产业,从师生到农民,脱贫攻坚工作事无巨细,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各负其责、各取所长,积极高效地转动着教育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齿轮。

    精锐尽出

    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独子病危,他却在千里之外,端着酥油茶对农牧民的孩子嘘寒问暖。母亲失明,他不能尽孝,赶着查看雪灾中的道路是否畅通、校舍是否安全。他叫胡炜,教育部援青干部,时任治多县委常委、副县长,玉树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央单位援玉干部党支部书记。

    “胡县长每天都在东奔西走,他的车两年多磨平了3副轮胎,人也苍老了很多。”当地干部一开始很奇怪,别人上高原反应都很大,为啥胡炜没事?后来才发现,“不是没事,而是他不说”。

    胡炜的付出让治多实现了多个“第一次”:控辍保学第一次从全省后进变先进,在邻近各县中率先高质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全县教职工第一次实现全员网络培训,孩子们第一次拥有了和发达地区同样标准的“未来教室”……

    脱贫路上,从不乏尽锐出战的教育人的身影。“胡炜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顾大局,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挂职单位和干部群众的好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教育部直属系统援派工作,就是要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把教育政策优势和各直属单位、直属高校的特长,与地方发展短板结合起来,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带到贫困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教育部将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分批派驻青龙、威县进行基层锻炼,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科技司挂职干部罗宁联系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与青龙县企业开展合作,全面支撑当地杂粮、中药材、电缆等特色产业发展,直接带动企业增收2000余万元。高教司挂职干部、时任威县魏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瑞组织成立“京心守魏”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化身“带货主播”,广泛宣传当地优质农产品。学生司挂职干部程程推动威县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国培计划”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的县级承担单位,整体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目光转至彩云之南,据统计,2012年以来,教育部共选派8批480余名挂职干部到滇西扶贫一线奋战,云南首批摘帽的15个贫困县中,教育部定点帮扶的占了13个。从听不懂当地方言、带着笔记本去开会却没记下一个字,到话语间不自觉带出云南味儿,挂职干部们深入基层,勤劳肯干,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攻坚就像接力赛,一拨新的挂职干部来了,就接过上一任的接力棒,不断往前冲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挂职干部、时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院长尹作为说。

    焕然一新

    教育面貌发生格局变化

    短短两年,青龙县娄杖子镇寄宿制小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校长王志华还记得,两年前,学校里还是土操场,又处在洼地,一下雨,水能积到膝盖,根本没法用。

    在教育部的帮扶下,不仅操场得到了改造,学校还建起了浴室、改造了旱厕,拥有了教师周转宿舍楼,师生可以舒心教学,家长能够放心务工。

    教育部党组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教育系统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个定点扶贫地区学校基本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在上犹,教育部先后安排资金将近1.2亿元,用于全县中小学校舍建设及计算机、图书、仪器等教育装备购置,实施义务教育新改扩建项目110个,新增12所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学位2.05万个;在滇西,10州市56个贫困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标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