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折射高考改革稳中求进
今年高考全国统考时间仍为6月7日、8日,高考命题将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同时,各地各校应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今年的高考组织工作进行部署。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为了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将延迟开学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障高考公平,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根据今年疫情防控形势,高考时间要回归常态。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仍然不可掉以轻心。教育部要求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组织工作机制,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就是着眼于特殊时期高考的安全、顺利进行。
梳理《通知》还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变”。过去一年,我们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脱贫之后,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是否继续实施,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通知》明确,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1年仍可继续享受专项计划政策。而且,《通知》还要求“继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学校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继续将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这给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考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基础教育资源城乡、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农村学生高考竞争力较弱的背景下,专项计划等政策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目的就在于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有更多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虽然脱贫了,但是脱贫不脱政策。继续实施专项计划,并优化招生计划配置,既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也是继续保障入学机会公平,以教育扶贫巩固脱贫成效的必要之举。
这一“不变”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取向,而一些变化也展现了高考顺应教育改革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与时俱进。
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是痼疾,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是仍然有一些学校、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商家对相关规定置若罔闻。这类炒作传递出的是不健康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和扭曲的教育评价导向。它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也刺激了教育焦虑。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治理这一痼疾,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此次在部署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时,教育部明确只能将考生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以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这就给招生考试部门划定了一条清晰的红线,从源头上给治理炒作开出了药方。当然,根治炒作乱象,还需要通过加大惩罚、追责力度等,让相关机构不敢践踏红线。此外,《通知》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也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
高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为国选才,深化高考改革的目的也就在于更公平、更科学高效地选拔人才,同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更好顺应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在这一点上,《通知》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招生录取上,要求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在命题上,要求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强基计划”校考要优化高校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考查思想品德、专业兴趣、科研志向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着力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素养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徒有刷题、“死记硬背”能力,将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这些要求,体现了教育变革的方向,也体现了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而在部署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如此直接、明了地提出这些要求,对于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在育人变革上达成共识,更好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破除“唯分数论”,引领基础教育变革教育模式、方法和内容,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