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不能一味“烧钱”营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铎 绘

    新冠肺炎疫情让在线教育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也带来了超速发展的不适应之症。这主要体现在部分在线教育企业过度营销、炒作焦虑,过于倚重智能技术,在整体上忽视了在线教育的内核和根本属性——人对人的培养和熏陶。过度营销虽然让企业赢得了市场占有率,却丢掉了老百姓的口碑和信任;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个性化推荐,但无法实现价值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日,中央主流媒体对在线教育过度市场化、资本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线教育企业应当认真反思、抓紧变革,回归和凸显育人属性,获得后疫情时代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在线教育要从注重营销和技术驱动,转向注重教研和创新,让教师成为在线教育发展新动能。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很多在线教育企业为了抢占市场,都加大了对市场营销费用的投入,甚至出现贩卖焦虑等过度营销现象。从长期来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很不可取。教书育人,最讲究日积月累、文火慢炖的“慢功夫”。靠噱头、吸引用户,很难形成深厚积淀。在线教育企业与其将巨额资金投入到市场营销上,还不如将其花费到教师、教研和创新上面。这样的投入是长效的,回报也是翻倍的。

    在线教育要从注重知识传递,转向注重立德树人,不仅要育分,而且要育人。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在线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其育人职能的关注。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教学体系,都呈现出强调知识点教学、注重提高成绩等应试倾向。教育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中,德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要在立德树人上,尤其是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

    在线教育还要从以平台、技术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而不是数据成为教育主体。在线教育以先进的智能技术为载体,将图像识别、知识图谱、个性化推荐、短视频、直播等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显著提高教育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具有减负增效的妙用。但是,在线教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多了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交往媒介。教师往往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掌握学情、开展教学,而不再需要具体了解每个学生背后更加复杂的智力发育、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情况,缺少了传统课堂中“眼对眼”“心对心”的真实交流。因此,加强学情了解和互动式增值服务对在线教育来说很有必要。

    后疫情时代,我们期待在线教育在进一步发挥减负增效价值的同时,能够适当地清除媒介交往所带来的“远距离感”。除了数据、技术或分数,还有爱、力量和价值观的传递,这些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