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教学:一根网线牵动的公平实验
在今天的上林县三里中学,双师课堂成了师生们眼中“可行走的名校”。覃海礼把人大附中老师主讲和当地教师辅教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形象地称作“土豆烧牛肉”,说农村孩子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土豆,人大附中老师就被比喻成洋气的牛肉,三里中学的老师们则是这道菜的调料。
爱上屏幕
受益于这块屏幕的,不止是屏幕远端的那些孩子。
其实,屏幕两端的老师也在不断收获成长,不少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葛丽说,自从引入双师教学后,她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持续向好,不仅连续两届的全县中考数学第一名都出自她的双师教学班,而且她自己也先后被市、县、校评为双师教学教育扶贫项目优秀教师、教育创新优秀个人,“我深深地体会到双师教学带给我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职业成就感”。
2002年,张瑜是四川省甘孜州康定中学网校远端班的一名学生,得益于双师教学才顺利考入大学。2011年大学毕业后,她成了四川省泸定中学网校远端学校的一名教师。这个来自贫困大山深处的女孩,经过短短几年双师教学的历练,不仅站上了四川省英语赛课一等奖的领奖台,而且还成为了甘孜州首位参加全国英语课课例遴选的优秀教师。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防止返贫,如何由外力扶贫变为自我驱动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而要破解这个难题,一是要靠教育,二要靠实业。这些年,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尝试通过双师教学这种教育帮扶方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谈及启动双师教学的初衷时,刘彭芝说,“早在1989年,我们就发现学校许多优秀教师退休时,将一辈子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连同优秀教案、试题等宝贵资源都带走了。而这些资源对于一所学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至关重要。所以,那时老想着如何搭建一个覆盖全国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世纪之交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刘彭芝这个夙愿变为现实:2005 年,人大附中与教育部科技司共同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向全国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有了这个联盟作依托,刘彭芝团队将目光转向了扶持并带动中西部教育发展,并于2013年初启动“1+1慕课教育扶贫项目”(即“双师教学”)。
长期关注远程教学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杰夫,一直跟踪双师教学对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这几年走访了60多所远端学校后,张杰夫惊奇地发现,这些学校的受访教师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双师教学对于师生来说,都实现了成长。其中,教师的收获最大,远超过对学生成绩的短期提升。
张杰夫在调查中还发现,双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民族地区孤岛式发展的困境,使相距甚远的城乡学校,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开阔了山里孩子的视野。这种共享的结果就是,很多地方,过去连省属的一般性大学都考不上的学生,最后考上了重点大学,甚至考上了国内顶尖大学。而这些坐在双师教学课堂里的学生,99.5%来自县及以下的农村或牧区。
这在人大附中双师教学教师李晨光的数学课堂上,也有所印证。李晨光记得,有一次给孩子们讲函数课,因为自己的右手受伤,绑着绷带,只能用左手写板书。可是,让李晨光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迫不得已”的举动,竟吸引了一个孩子的持续模仿,而这个孩子从此爱上了数学。
还有一次,李晨光和广西一所学校上双师课时,那些平时非常关注北京人文风情的孩子,被李晨光地道的京腔所吸引,并常常向他打听各自想象中的北京模样。有时候,和其他班级孩子们聊天时,他们还会兴奋地说,“我们认识了人大附中一位阳光帅气、满嘴京腔的大男孩李老师”。
在双师课堂上,李晨光不曾想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京腔,也会成为拉近师生距离的媒介,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改变他们中某一个人对于某个事物的态度。
这两年,李晨光还经常收到孩子们发来的信件、微信,其中有感谢,也有他们之间很多美好的回忆。
“在一些贫困地区逐渐抬头的新读书无用论趋势下,双师教学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生态,增强了当地老百姓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张杰夫举例说,“在我调研的一些地方,过去,孩子一到小学或初中毕业,很多家长就会把他们送到内地读书,甚至有的家长为此还想方设法调往内地,导致当地公务员队伍不甚稳定。现在,因为双师教学的引入,给当地带去了希望,很多好学生选择留在了当地,整个教育生态也发生了变化。”
屏幕之外
跟踪研究双师教学多年,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地方服务平台副主任柯李发现,以课堂为载体,将学生、教师、学科、技术四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双师教学模式,不仅点亮了贫困地区学生的人生梦想,实现了助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推动了网络扶贫扶智。更重要的是,这块屏幕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
不平凡的2020年,给人大附中校长刘小惠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她切身感受到,双师教学在应对非典、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强大的“备份能力”。
事实上,早在2003年“非典”停课期间,人大附中当时的网络远程教室就向北京市免费开放空中课堂,当时在网学习人数最多时每天能达到40多万人,首页点击率每天能达到490万人次。
这样的“备份能力”,在应对新冠疫情时同样有出色的表现。2020年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学校“停课不停学”,人大附中不仅全面开放了国家基础教育共建共享联盟和双师教学网,而且这两个平台上6万多件优质示范课、专家培训讲座、校本选修课和试题试卷等教学资源均开放给国师生免费使用。同时,平台还通过直播+录播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前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尝试网上实验课、升旗、班会,甚至还开通了网络运动会、音乐会,不断探索网上教育教学的更多可能性。
类似这样的探索,也给未来的双师教学提供了新方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秘书长王军介绍,目前,刘彭芝团队正在思考一个新命题——除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大学科实施双师教学外,尝试把音、体、美、计算机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也纳入其中。比如,在音体美教师缺乏的乡村学校,探索双师教学模式的计算机编程课、音乐课、美术课,同时把音乐课分成音乐、舞蹈、电影、戏剧、打击乐等六种类型,使乡村学生也能接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
“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项中心任务。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线上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双师教学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双方教师。今后,双师教学还可进一步探索的是,输出方教师怎么备好课,怎么指导好课堂。更重要的是,远端教师怎么发挥作用,怎么使双师教学深度融入到当地教育教学工作中。
在四川省凉山州看过的一个远程教学课堂,给吕玉刚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里,吕玉刚发现,能与城市学校在课堂上同步的,一般都是当地最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怎么办?对于这个问号,吕玉刚一直在寻找答案。
“我们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带动、辐射和牵引作用,还要注重课后的答疑解惑,因材施教,这也是当前我们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吕玉刚说,“今后,我们的双师教学可以试着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来,通过双师课堂,联合教研、共同教研,提高边远地区教师整体水平。当然,最终还是要靠当地教师来解决当地的问题。”
但不可回避的是,双师教学的未来探索,也面临一些新挑战。“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而进行的双师教学探索,因为没有财政资金支持,如何保持可持续性,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连宁建议,未来可探索由各受益地区适当以财政分担的模式,支持这个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李连宁的担忧,不无道理。事实上,今天的双师教学,已超出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的范围。目前,国务院参事汤敏正在尝试将双师教学向返乡青年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乡村医生培养及终身学习等社会更广阔领域推广,让更多人受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