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
“你现在吃学习的苦,是为了将来不吃生活的苦”,我们是否对孩子常如是期待?可是,父母以未来为导向,孩子却活在当下。时间概念的冲突会引发亲子的冲突。
直升机式家长们,该扔掉过时的育儿方法,关注孩子的真正需要了。觉醒的力量才能制止回荡在家庭中的痛苦循环。《家庭的觉醒》(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传统教育对孩子存在的误区,打开了一扇重新定义孩子的门。作者萨巴瑞出生于印度,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关注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两个世界的思想精华,本书帮助父母从“培养”完美孩子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走出控制,创建爱的家庭场域
父母教养孩子纯粹出于爱和无私吗?有没有用孩子填补内心的空洞或匮乏感?回溯教育行为会发现,父母从爱出发,却常因自己的恐惧、焦虑和匮乏感,偏离正轨走向控制。父母常借爱之名,向孩子施加个人意志。孩子为保护自己,就不断制造保护层——把不能够做真实自己时所创造的虚假“自我”层层包裹起来,而“真我”就成了俄罗斯套娃最核心的那个小木娃娃。这些保护层是一个个迷障法,让父母看不清孩子的真实需求,让教养方式越来越偏离孩子的天性。年深日久,孩子的人格会因压抑发生变形、扭曲。虚假自我是原生家庭最糟糕的遗产。
如果育儿焦点从控制转向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这一微小但深刻的转变定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强大的激情。孩子作为“人”而不是因成功被看见、被认同、被尊重的需求一旦满足,就能因加强了内心的自我认知而充满力量,并转变成对所关注事物的真正热情。孩子成长的动力由自身而来,并形成自律。外力越多,越会削弱孩子的自律。传统文化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权,不把孩子当独立个体来尊重。殊不知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与父母建立最深处的自我联结后,充分利用内心无比广阔的资源,迸发出积极进取的力量。我有个十岁的女儿,我们偶尔会发生矛盾。我对女儿成长的关心常伴随着一堆命令进行。作为独立个体,女儿天生会主张自己的权力,与我消极对抗,这定然消耗了一部分能量。如果我觉醒点儿,意识到美好社会理想与差异个体之间的必然矛盾,满足孩子真正的需求,就不会消耗孩子天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了。走出控制,创建爱的家庭场域,是教育进步的原动力。
回到本质,破除原生家庭的魔咒
家庭情绪模式决定孩子一生的宿命。将情绪与孩子的表现捆绑,这是父母认知上的局限。孩子不会主动激怒父母,只专注于做自己。触动父母情绪的是父母过去未解决的情绪。如:“孩子爱玩”,这是事实陈述,本是中性的。但父母容易自虐地推想出“爱玩的孩子没前途”的伪结论,情绪很快由中立变得消极甚至愤怒。如果父母不解决坏情绪,随意向孩子发泄,教育就会偏离顺应天性的本质。
若全凭理智主导教育,也会偏航。家庭角色定位很重要,父母就是父母,不是侦探和法官。如:很久没见妈妈的八岁孩子说腿疼要抱着上学。妈妈如果把自己当侦探,检查孩子没腿伤后,给予孩子太娇气的负面评价,并拒绝孩子的请求,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因为,孩子要的不是抱,而是亲密关系,她是在试探妈妈的爱。这时,不妨拥抱下孩子,孩子会因情感得到满足正常上学。在情绪和理智之间,是丰富的情感地带,中和能量,有助于父母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价值教育迷思影响至今一样,家庭情绪模式也会代代相传。悍妇会养出虎妞;父母总吵架,儿女会恐惧婚姻;父亲不尊重母亲,儿子就学会轻视女性。出于各种原因,我们大部分人总是想方设法补偿童年时的创伤。亲代的情感会奴役子代,削弱他们的能力,这种潜意识如果得不到彻底清理,就会代代渗透下去,像基因遗传一样。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如果父母对孩子多点儿共情少点儿评判,多点儿投入少点儿期望,多关注过程少重视结果,恶性强迫性重复就可以终结。寻找自己,必须深入探索家庭的情绪模式,才能逐渐摆脱家庭不良情绪影响。
释放潜能,发挥静默开放的力量
无边界感的父母培养不出果敢有魄力的孩子。无止境的意见、批评和主意的打扰,会让孩子的内心因躁动变得不和谐,思维也无法运行到最佳状态。本书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静默和开放。静默,可以帮助我们觉悟本质,正确建立与自己的联系、与他人的联系,帮助我们理清纷繁思绪,找到最高效的解决方法。孩子考试不及格,安静5分钟,排解情绪,理清思路,就事论事地与孩子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在最有必要时说话,且保持开放的、不带评判眼光的、不偏不倚的态度,能让事情简化不发酵。孩子十岁后就不需建议和责骂了,他们更需要的是聆听和感同身受。交流时多用问句:你觉得……?能让孩子在充分表达自己中获得学习动力、优化思维。“如果你能……你应该……”这样的指责式交流,则会让孩子在烦躁中关闭交流的阀门。静默自带气场。刚放寒假时,女儿每天睡懒觉,闭门不出,还嫌我啰唆与我对抗。后来,我索性采用沉默法。不适应被冷落,她又笑又哭地主动找我说话,且每天准时起床,坚持学习运动了。
开放的教育方式,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我们喜欢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对其采取强硬惩罚措施,换来的是孩子更激烈的反抗。事实上,许多孩子并没有那么任性或叛逆,只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强大到与大人的个性发生了冲突。传统文化在亲子关系中把权力赋予了假定为全知的父母一方,孩子只好成了被贴标签和被惩罚的一方。那些挑战界限、破坏规矩、制造混乱的孩子,不是叛逆,而是自卫。他们常会感到被忽视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所有的不可爱,都是在呼唤爱。如果父母能放下纪律委员的角色,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孩子就会在和谐亲子关系中尊重父母的底线。孩子没有好坏之分,他们的表现并不能定义他们,父母要基于他们的内心力量定义他们。对内心力量大的孩子,父母要在设定底线后宽放权限,引导孩子将力量用在开创上而不是挑战上。
孩子不需要被“修理”,《家庭的觉醒》一书,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从心理学角度探索教养之道:用温柔而有力量的方式,养育自主、坚韧和有觉察力的孩子。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