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五个管理” 破解家长烦心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05 / 加入收藏 / 15972 阅读 [打印]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
“五个管理”看似切口较小,但撬动的是整个教育变革。教育必须要从过去“时间+汗水”的路径依赖里走出来,这是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如果能够把作业和课堂教学改进统筹起来,把低效、无效、机械的作业控制住,学生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就都有了保障。 

    ■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

    “五个管理”,指的是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它们既是家长的烦心事,也是关系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2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新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重点抓好作业管理、手机管理、课后服务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怎样抓好“五个管理”,破解家长烦心事?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线上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E政录”演播室,接受了《人民教育》记者的采访,就此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五个管理”难题困扰广大家长

    记者:手机不离手,作业写不完,睡觉睡不够,身体缺锻炼,课外读物需指导,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家长,在您看来,这些问题难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唐江澎:这五个问题中小学普遍存在,但不同学段、学校差异性很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不分重点出对策。像我们这样的寄宿制高中,睡眠管理相对容易,只要管理者坚定信心,切实地为学生健康负责,把作息时间科学、高效地执行好,就可以确保学生8小时或以上的睡眠。但对于非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困难就多一些,它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管理的一些问题。

    我觉得,几个管理中最核心的还是作业管理。如果能够把作业和课堂教学改进统筹起来,让作业真正发挥巩固知识、提供评价和课后延伸的作用,把低效、无效、机械的作业控制住,把总量砍下去,学生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就都有了保障。最难管理的其实也是作业,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它同整个学校教学连在一起,不可能独立于课堂之外,实际上是整体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一环。对非寄宿制学生而言,作业又是在家庭完成的,来源比较复杂,有学校布置的作业,也有家长或培训机构布置的,所以对作业的管理要综合施策。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进行手机等方面的管理?

    唐江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症结和专业化解决路径。比如手机管理,对寄宿制高中而言,要有一项共识和两个技术支持。一项共识是指学校要和家长、学生达成广泛共识:把手机带进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弊大于利。它会引发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如果熄灯后还有手机在身旁,睡眠是没法保障的。

    两个技术支持可以保证学生对手机的正常使用需求。一是学校的云上学习系统,可以保证学生便捷查阅资料,在移动终端进行线上学习。手机上能实现的学习功能,学校的移动终端也能迅速完成。二是通信装备保证家校联络的通畅。

    记者:张院长,从您的观察和研究来看,这些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好,原因到底是什么?

    张志勇:这些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或者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五个管理”,我把它们概括为“老、大、难、新问题”,有的是老问题,比如孩子睡眠不足、体质健康的问题。阅读问题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是阅读不足,课外练习过量。作业管理涉及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一个难题。手机管理则是个新问题,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通信工具,还是交流工具、交际工具、学习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手机管理好、使用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五个管理”都是很具体的事情,管理的难度非常大。

    二是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了。需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发力、协同治理。

    三是这些问题不仅涉及管理,还涉及育人观念。“五个管理”都涉及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习惯培养。所以,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其实本质是育人。要知道培养人、成就人,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还有一点,这些难题与时代环境的复杂性紧密相关。作业管理是核心的管理,而这“五个管理”有的是因,有的是果。例如控制好作业量,我们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因和果都交织在一起。更难的是当下的教育环境还很功利,很大程度上教育还围绕着应试运转。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理念,回归育人的初心和本位,这都需要做出努力和改变。

    切口虽小,撬动的却是整个教育变革

    记者:为了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解决实际困难,请问张院长,您有哪些好的建议提供给学校?

    张志勇:我们要清楚,抓好“五个管理”是直面问题,是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益探索,看似切口较小,但撬动的是整个教育变革,我有四点建议:

    一要确立价值思维。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坚决从极端功利主义的泥潭中走出来。只有思想上想通了,价值观正确了,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这“五个管理”的问题。

    二要确立科学思维。教育必须要从过去“时间+汗水”的路径依赖里走出来,这是关键。我在山东时,曾经请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做过一项关于高中教育质量的监测工作,通过对高二学生的大样本质量监测发现,能达到8个小时以上睡眠时间的学生群组学习成绩最好,这就说明,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对待这“五个管理”,确立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

    三要确立主体思维。这“五个管理”涉及的主体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讲,涉及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群体,要千方百计让不同主体形成共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这些管理事项中。就手机管理而言,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必须要让家长、学生和老师形成共识,即手机有利也有弊,因此,既要引导学生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也要想办法解决手机使用时间过长等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要确立系统思维。改革必须要有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以课后服务为例,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全覆盖。这里需要强调五个统筹:一是统筹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全面恢复课后服务要立足于解决学生课外培训带来的负担过重问题;二是统筹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每一个学科的老师都要做好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统筹;三是统筹好学生统一学习与个性差异学习,在课后服务中要解决学生学习差异化的问题;四是统筹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问题,课后服务可能更适合促进探究性、实践性学习;五是统筹好巩固性学习和深化拓展性学习的关系,在课后时空里,既要让孩子把作业做好,也要给个别孩子一些拓展性学习的空间。因此,从课后服务这个切入点来谈作业管理,也需要系统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记者:唐校长,根据您的经验和观察,对于这“五个管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给家长和学校管理者?

    唐江澎:作为一线教学管理者,我也有四方面的思考:

    一是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上位概念,没有“促进人整体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所有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就睡眠管理来说,仅仅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也应该把睡眠问题重视起来。因为学习需要有足够的精力来保证效率,如果睡眠不够,学习效率就会低下,睡眠不足最影响的是智力,如果学校管理者和家长没有这些认识,睡眠管理问题就难以解决。

    二是落实各司其职的层级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就“五个管理”而言,学校层面需要拿出实招,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是要确立有限目标。比如针对作业管理问题,首先可以做的是减少低效的、无效的作业,再一步步优化,要相信时间的力量,慢慢化解问题。

    四是要抓住关键。比如作业改革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认为没有必要布置阅读理解题,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能够做阅读理解题的地步。此外,在孩子手指前端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长时间握笔会对他的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但我们可以加强口语作业,同样能达到学习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