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要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为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图为二○一八年四月十六日,一百七十五名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学习。本报记者 鲍效农 摄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高质量发展”立柱架梁的关键之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那么,“数以千万计的教师素质提升”如何谋划?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今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了!“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界两会代表委员们口中的热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接下来,教育如何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用力?

    “好学校、好教育的重要标准是好老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提出,“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

    “数以千万计教师的素质提升,不能只依赖教育一个部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认为,“当前更需要系统谋划、全社会携手共育!”

    高质量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好老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一系列关系教师待遇、教师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在结构和素质方面全面提档升级。”周洪宇充分肯定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

    但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教育工作重心向“高质量”进行战略转移,这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对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用一句话概括了“政治素养”的内涵,“教师要更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教育局局长黄艳在一线观察到“教师作为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在思想认识层面还存在偏差”,提出“下一步要强化教师的‘教育方针落实者’角色”。

    “教师的‘精神引领者’角色会更加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认为,“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影响学生。”

    “广大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法治意识,用教育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张志勇举例说,“教师要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尊重学生的休息权、隐私权等。”

    “融合者,会成为教师的重要角色!”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提出,“教师要做好线下与线上、家校社会、跨学段、跨学科这四方面的融合贯通。”

    高质量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学习者为中心”将被强化,教师作为“学习者”“研究者”的角色将更加突出。

    刘希娅提出,“教师必须改变工业化、大一统的教学组织行为,主动适应、支持孩子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对此,山东省临沂市人大代表、临沂市教育局副局长伊永贵提出,“教师要充当好学情分析者和课程设计者。”

    “教师要倾情教学,有能力在课堂上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深圳市罗湖区星园学校副校长邓晓红认为,“这要成为‘教得好’的重要标准。”

    当前,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学习途径更加开放、多元,教师不再对知识占有绝对优势。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要成为对每个教师的刚性要求”,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周增为指出,这种学习要有重点地进行自建构,“一要去研究今后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期待,二要将专业体系从学科知识向学习科学、认知科学转移。”

    适应智能化时代特点,张志勇提出:“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数据处理能力和教育数据伦理等。”

    可见,在教育高质量阶段,精神引领、学习研究、法治素养、信息素养等将成为新时代好老师特征的关键词。

    高目标、新挑战,要求支撑教师发展的条件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立柱架梁,构建教师发展的新框架、新格局,就变得尤为重要!

    还教师发展以沉心静气的好生态

    “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全社会对教师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发展的政策导向、对教师评价的机制策略等都在影响教师发展。”刘希娅一语中的!

    “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但现实中教师发展受到种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刘希娅呼吁,“全社会多关心支持教育研究,少一些急功近利、焦虑浮躁,还教师发展以沉心静气、心平气和的良好生态。”

    第一,这种“干扰”表现在“负担过重”上。就像黄艳说的,“你想要一棵树生长,可你老去移它,老去晃它”。

    “我们希望教师素质高,可他们没时间学习研究,没时间观察体验思考。”周增为问,“没有营养注入教师的素养结构中,教师怎么变出风范、风骨?靠什么去引领学生?”

    那么,教师的时间去哪儿了?刘希娅说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非教育教学事务占去了教师过多的工作时间。特别是各上级部门安排的社会性事务,如关注某公众号、转发或下载APP、平台注册、学习答题等,全部以‘重要事情’的名义重重加压。”

    高度关注之下,在2019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意在推动各地形成“界定科学、权责清晰、统筹开展的教师负担管理制度体系”。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省已按要求陆续出台减负清单,但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还需各地政府细化落实、健全减负长效机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第二,这种“干扰”表现在“社会对教育的专业权威尊重不够”上。

    黄艳总结了两大表现:“一是家长常用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标准向教师施压,教师怕学生成绩不好、怕家长差评,就把时间都投入到狭窄的应试教育中,教育的内在规律被掩盖了。二是社会用舆情绑架学校和教师,只要家长一闹,学校、教师常常成为被指责的舆论焦点。”

    刘希娅深有同感:“有的教育行政部门为息事宁人让教师‘无限担责’,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好的保护。”

    “评价是关键性问题”,周增为提出,“评价中要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把专业标准和教师发展标准归为一套,把排在教育第一标准的育人指标也放在教师评价的第一位。”

    同时,多位代表委员和校长提出,极少数教师把“有偿家教”改头换面,过度开采师德资源,破坏了师道尊严,对那些甘守清贫、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形成心理干扰。

    对此,伊永贵建议:“要家校联动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框架和师德师风评价导向,保好底线。”刘发英则建议:“配套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

    “过重的负担、过多的外部心理刺激,让教师没有时间也无法静心搞教研。”黄艳问,“教师发展是不是该用系统思维去谋划?是不是该放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中综合治理?”

    要抓治理,更要抓根本。周洪宇提出,要保护好教师的权益,“必须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这实际上是在培育健康的教育生态,张志勇总结出了这个生态的基本法则:

    “这个生态要更强调依法治教,更强调尊重规律,更强调依靠科学!”

    在工资待遇与职业培训上 做大盘子、优化结构

    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有两部分指向教师素质提升:一是工资待遇,关乎教师的职业认同;二是职业培训,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形势下依然保障教育优先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八年保持4%以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多次发布通知,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作为督导检查重点。2020年7月1日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还在“微言教育”和“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同步开通举报平台。因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可以说是政府支持的一项创举。

    但依然有教师反映获得感不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区域尤其是城乡差异较大;二是伴随房价和物价上涨、各行业收入增长,横向一比,教师职业依然不具竞争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