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

当好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引路人”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党对医药卫生事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领域的基层工作者,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参会的几点感受:一是激励。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前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作为教师,要心怀感恩,始终把幼儿发展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当好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引路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教育情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动力。办好学前教育既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储能蓄力。百姓需求就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三是决心。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并以实践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牢牢把握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主旋律,真抓实干、务实求效,要敢于担当、勇挑重担,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合作共赢、共谋发展,让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走稳走实走远。(本报记者 李萍 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启发我深深地思考。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体系落实立德树人,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用红色基因培根铸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根基,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挖掘新观点、新理念,才能构建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统筹推进教育评价、育人方式等改革,就要尽快补齐短板,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学科教学整体育人等功效,让“五育”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着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更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的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注重补齐补足教师队伍中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现场,和委员们讨论交流,共商国是,让委员们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这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开好头、起好步”指明了根本方向——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入手,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地方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在内的教师队伍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夯实教师队伍政治建设基础。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的方向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以教师队伍的方向建设为保障,保证整个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补齐补足教师队伍中的短板。要拓宽渠道,加快美育、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多元形式运用社会资源,通过兼职教师形式来扩展美育、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资源,从而保障“五育并举”,全方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三,要拓宽教师培养途径,尤其是要注重通过产教协同、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等多种途径来加强教师的实践教育培养。学校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首先要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入手。(本报记者 刘琴 李萍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意识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倍感荣幸、深受鼓舞。作为亲历“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高校教师,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这些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一定会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我目前正带领学生从事碳中和的研究,致力于解决二氧化碳转化中的瓶颈问题。在我看来,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科研工作者生逢其时、责任重大。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报国的责任担当,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勇挑重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在至诚报国、甘于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早日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报记者 焦以璇 采访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