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旗:“遇见”最美的经典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视频

■我身边的好老师

   平时,她经常会被陌生人追问:“你是音乐老师,还是美术老师?”不过,了解的人都知道,她就是一个身怀“十八般武艺”,又善于“开脑洞”的小学语文教师。

    她,就是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高旗。

    她,用“唱”替代“背”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背”是很多语文教师一以贯之的“绝招”。刚工作之初,高旗也不例外。

    “2008年,我教20多个学生语文,那时只会让学生背诵、默写,每天十分疲惫。但一个学年下来,成绩仍不尽如人意。”高旗回忆道。

    一时间,“读、默、背”成了困扰高旗和家长的难题,也让高旗开始反思。

    经过认真地琢磨、研究,高旗想出了“唱古诗”的办法,即让学生用“唱”替代“背”的方式学习语文

    平时,高旗注重从网上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尝试在晨读课和学生们一起学唱古诗。对此,孩子们感到新鲜、新奇,几乎不需要死记硬背,不仅很快记住了古诗,而且有些孩子在“唱”中手舞足蹈、自我陶醉。

    这也极大地鼓舞了高旗。她借鉴唱古诗的经验,尝试让学生带着动作读课文。为此,她自费采购或研制一些教学道具,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同时,她将节拍诵读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在学习长、难古文时几遍就能记住,学习复杂现代文可借导图理清思路。

    尝到甜头的高旗,还提出了“节拍诵读法”和“情境思维导图教学法”,并自主开发研制了《枣庄实验学校节拍诵读教学课件》。几年来,她编排的经典诵读节目《童趣》《少年英雄王二小》《诵读伴我成长》等,在全市中小学经典诵读比赛中频频获奖。

    她,勇做吟诵“留声机”

    诵读教学改进,点燃了高旗在诗教研究领域创新实践的激情。

    2018年5月,高旗被选派参加山东省经典诵读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次培训,让她和吟诵结下不解之缘。

    “这是我近距离、系统性地接触吟诵,觉得这才是中国最美的歌声和经典诵读最该有的音调。”高旗说,培训让她形成了“精准、宽泛、多维、深沉”的诵读观和开启诗教探索的决心。

    她借鉴大学组织社团联合会的经验,先后组建了“文学社”“诗歌社”“戏剧社”等社团,定期指导、开展活动。

    去年3月份,枣庄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冯佳琳交给高旗一项重要任务:让她负责准备教学课例《孟子》,并参与筹备全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现场会。两个月后,她向教科院递交了一份《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词吟诵创作实施方案》。

    这一方案与该市教科院建立区域传统文化团队组织的想法不谋而合。随即,“枣庄市传统文化研究推广中心”正式成立,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与推广在枣庄有了区域团队组织。在高旗的努力下,统编教材古诗词吟诵资源公众号“相逢经典”问世。

    “现在,高旗所在学校每个级部都有一个‘吟诵社团’。其他学校也都在积极推广诵读教学,孩子们也逐渐成为校内外各类展演活动的主角。”冯佳琳说。

    在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间,高旗亲力亲为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培训十余场。她说:“我和学校社团的孩子们从诵读中得到了实惠,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实惠传递给更多的人,帮助大家共同进步。”

    她,精通“十八般武艺”

    除了教好语文,高旗还经常客串导游、宣传策划,以及其他处室秘书的角色。

    高旗说,尽管每个角色都让她觉得压力大、又累又乏,但是让她长了能力、添了信心、锻炼了胆识,慢慢练就成“十八般武艺”。

    其中,最吸引高旗的,还是课程、教学、课堂和学生。2019年元旦,高旗组织策划了学校“知经典 善传承”系列展演活动。她尝试多元性设计,将语文诵读、音乐书画、实践活动等多学科教学样式植入到活动中。

    她带领语文教师组成“巾帼娘子军”,自费采购制作楹联、横幅、灯笼、中国结、窗花、年画等装饰物,请音乐和美术老师指导布展,把学校图书楼改造成年俗展演集市,邀请学生家长赶大集、看节目、赏书画……

    现在,无论是在枣庄市实验学校回廊穹顶的名言警句中、在善知书院的错落书架上,还是在学生课堂的课表里、在教室门口的展框中,都会发现传统文化教学创新的痕迹数不胜数……枣庄市实验学校的众多学子,也因9年的学习生活中阅读400万字名著、积累500余篇古典、诵读大量经典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