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教育从哪里发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导的、主体间沟通的心灵交流活动,是通过议程设计、制度安排、实践体验、文本阅读、学思践悟,而形成的特定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认同、个人发展所期待的价值理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实践的逻辑,有其活动的辩证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对于规律的理解、把握、呈现,对于其相关关系的分析阐释,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展开的逻辑;因建构的视角、相关的分析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形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体系。

    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两个大局”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研究、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培养政治认同与价值观自信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建设、价值观建设上需要明确:迎来建党百年、走在强起来路上的中国,应有什么样的精神形态。

    首先,从中国语境来看,价值观对于民族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精神上的钙”的意义。民族复兴不只是经济的崛起和制度的建设,它还包含民族的自我肯认。换句话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表现在整个精神状态上。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内要进行坚定“四个自信”的教育

    比如,在多元价值选择的时代,如何有效阐释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每个人的成长,与其所处的社会、国家的状况密切相关。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逻辑上,不同社会形态的价值追求和意识形态,其生成的基础、体系的逻辑,均是适应其社会的经济基础要求而树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透彻、阐释清楚: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如何在以往历史形态价值观演进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超越了之前历史形态的价值观,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上,体现其生命力、解释力的。中国价值来源于中国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实践。政治革命是站起来的逻辑,经济革命是富起来的逻辑,新时代“具有崭新内涵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强起来的逻辑,使社会历史最终通向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价值观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信仰的塑造,“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仰的形成逻辑,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而是一个由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信念到信仰的过程。

    其次,从世界视野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当今的国力竞争,从深层次来看,实质是价值观之争。发达国家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西方价值文化也随之跟进,商品、经济、文化的背后是价值观。反观我国,就国内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环境——社会多样化、价值选择多元化、传播途径多样化;就国际而言,西方价值观霸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巨大挑战,遭遇强权挤压,中国话语常常被其他国家误解。

    中国价值是中国力量和中国故事的硬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对自己倡导的、有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深入的阐释,以把握文化主导权,澄清误解、批驳曲解。同时,还要处理好中国话语之中国特色与国际交流普遍性的关系,对特殊性要有能够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价值有可分享性、可公度性,并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相协调。当前,我们需要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中国语境的价值建设问题,从而解决理论问题并回应现实关切。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进而在生命、心理、伦理、审美等维度上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可塑性最强的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的工作,有必要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针对青年学生的行为特质提高价值引领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普通的知识之学、记诵之学,而是要通过体验形成价值信仰。正如哲学家冯契所说:“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知识的讲授、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有自己的领悟,在头脑中建构起知识的框架系统,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是帮助学生拣选、形成自己观点的重要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的体验,学生掌握了如何获得这类知识的能力,也为今后自己拣选、比较、鉴别各种信息,打下了基础,终身受益。

    教育是伦理的事业。中国古代的“大人之学”就是探索如何成为人的学问。青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需要获得正确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知识、立场和方法。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健全的、理性的、独立的判断力。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的分析能力,以及面对大是大非时清晰、敏锐的判断能力。这种素质、能力、立场、方法,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的。

    个体生存于群体、社会、国家、世界之中,需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选择自己要过的生活。现代公民,不应是冷漠的、不合群的,而应拥抱公共生活。然而,一旦进入公共生活,就与纯粹的私人生活如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有了很大的不同,有了各种限制,自由有了边界。进入公共生活,就需要具备一种能力,即“个体与社会的结合”,这才是真正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我们的教育也才能避免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不只是知识之学,还有为人之学。如何告别功利化的教育,成为现代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当前,一些学生因价值观缺失而导致一种“无意义感”,原因就是他们的内心只有自我,没有更广阔的目标和追求,因而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仍然会觉得“忙碌但不充实”,不知道为何而活,为谁而奋斗。

    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综合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必须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仰,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政治家在这一点上认识是一致的。教书育人,“教书”只是一个渠道、途径,课程、课堂背后着眼的是人的成长。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启迪学生的心智,通过教学活动、通过课程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爱因斯坦说过,“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的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会思考”。教师不应该成为一个两脚书橱,而是要思考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如何在专业授课中发挥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有着博大精深的真理性,同时又深深地关怀人的发展,有着深刻而现实的道义性,引领着社会成员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从而正确分析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信仰的体悟,形成正确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知识、立场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上解疑释惑、价值引领的事业。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困惑,特别是思想问题、价值问题,以及我们提出的很多理想,都需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对接。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位高远,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一目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为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应当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作出哪些贡献?这个时候,思想政治理论就承担了明确“如何看”和“怎么办”的作用。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本研究获“2020年上海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ZX2020-YJ01支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