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思维助力奏响课程思政“交响乐”
“我国在三千年前就创造了灿烂的铸造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铸造这一古老的工艺又被赋予新的意义。”在山东农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制造原理课上,教授宋月鹏除了讲机械制造原理,通常还会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成就。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山东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突出全域思维,构建贯穿顶层设计、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的课程思政新模式,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同频共振。
贯通全程:构筑三全育人大格局
经管学院教授岳书铭结合专业知识给学生算过一笔“经济账”:把大学四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国家财政拨款等进行加总,除以正常学习时间,每天的教育成本为200元,每小时学习成本高达25元。
这笔账对学生触动很大,也深深影响着每一名学生。在岳书铭看来,专业课教师身处教书育人第一线,理应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该校党委书记徐剑波看来,全校每一门课程都要肩负起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全员、全程、全方位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事实上,这也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工的行动自觉。
2017年,学校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底气足、腰杆硬地贯穿教书育人和科研全过程,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真正注入师生血脉。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深入挖掘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
强化导向:用好顶层设计指挥棒
如何让每位教职员工都参与育人工作?学校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2019年6月,学校在新修订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全面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所有课程德育功能,“每门课程每学分不少于4个思政教学案例”。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农学课程着力培养“躬耕三农、粮食安全”的责任精神,工科课程凸显“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基础学科课程处处渗透着“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等,并协调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专业教师的实践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苏斐是机电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博士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8岁时获聘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尽管我主攻的方向是类脑智能和神经控制工程,但学生的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完成,技术也代替不了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因此,我常给学生讲我的学习经历、留学故事,多举学生身边的细节和例子。”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苏斐教授结合课程实际和科研项目,重新架构了课堂,从理论阐释和鲜活案例相结合的角度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类伦理等自觉融入课堂。
“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们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不能强行要求每一节课程、每一个章节都有思政元素。”学校教务处处长谢胜利表示。
注重协同:推动思政与专业课相融合
课程思政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同联动。在农学院植物科学与信息系教师石玉讲完自己的备课思路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侯爱萍围绕课程内容,从教学设计、课程导入、案例选用等方面给了她很多建议。
两位教师的深入交流,得益于农学院植物科学与信息党支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党支部的结对共建。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思政教育为特色,两个支部有了充分交流和融合的平台,了解了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师能更好地引导专业课教师把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效适时融入专业课程中。
支部结对共建,锻造一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融合共促的教师队伍,是提升专业课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山东农业大学,以党课共上、活动共办、难题共解、成果共享等形式结对共建的党支部还有很多,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上一堂课、同过一次组织生活、共同备课研讨,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火花,实现“1+1>2”的共建效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