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农村百年老校的重振之路
作为省级重点高中和百年老校,论基础与实力,理当越办越好。但浙江建德严州中学梅城校区,却在20年前的一轮城镇布局和校区调整中遭遇“滑铁卢”。
2001年,严州中学因新城扩建,在新安江建新校区,师资生源随之倾斜,而百年老校所在地的梅城校区,则因时代迁建,由当年的省立九中蜕变成一所非典型却名副其实的农村普高。
昔日最好的生源校变成兜底校,面临资源困境与教育不断改革带来的双重压力。百年老校能否重振当年雄风,依靠改革重新蹚出一条农村普通高中发展之路?
立课程 转变育人方式
“若以分数、升学率论高下,学校显然不占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农村普高没出路。”严州中学梅城校区校长吴志芳说,“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实际上给农村普通高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新的命题。”从6年前接任校长起,吴志芳就暗下决心,要带领全校师生在转变农村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上做文章。
学校先从农村发展现实诉求上破题。“新安江为什么会水质不好?”“如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过去,高中千校一面抓学科知识点,强化死记硬背追升学率;现在,则强调体验与跨学科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学校各学科教师组团开发“‘五水共治’中的科学与服务”课程,将理化生及地理等各学科知识点融会贯通,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过去理化生地老师各备各的课,现在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与局限。”学校教师处主任李祝勤说。
思路一开,办学的路也越走越宽。“天下梅花两朵半”,其中半朵指的就是有着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严州梅城古镇。为了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家国情怀,学校着力培育“严州文化和志愿服务”两大特色课程群,开发基于志愿服务性学习的农村普通高中特色选修课程群建设,培育德才兼备的乡村志愿者。在梅城一些乡镇服务站,经常活跃着严州中学梅城校区师生的身影,他们带着实验器材采集水样、计算水中氮磷质量、为村民化粪池改造、污水处理献计献策。像这样的乡镇服务站点学校一共建有65个,其中包括三大系列9个主题的乡村服务内容,涉及乡村庭院设计、文明宣传、权益咨询、“五水共治”、种植产销服务等。
学校在课程顶层设计上建构,致力生本德育、系列乡土文化、个性兴趣特长、生活延伸拓展、特色实践能力、地方职业技能等六大类课程群建设,既重视学生德行修养、兴趣特长激发,更关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建立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和服务性学习能力提高。学校拓展整合必修教材内容,增加与学科特点相对应或匹配的农村生产建设与发展相关知识、技能目标,甚至包括乡土情结在内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科知识对应专业知识和生涯规划教育,渗透人才培养目标。各类课程关注点与农村普通高中育人目标高度契合。
“只有课程立,学校育人方式才会真正转变。”李祝勤说。
变课堂 让学习真实发生
在整合课程的同时,学校课堂也在发生改变。
徐燕,学校美术教师。在她的“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课上,不仅有梅城镇美丽城镇建设办工作人员现场介绍当地美丽乡村规划愿景,还有班里的两名古诗词和水墨画小“达人”一同参与,诗与画的技法与鉴赏,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话题,将这堂课不断推向高潮。政治课上,梅城法官课堂说法,学生模拟法庭惟妙惟肖,书本知识与现实巧妙结合。梅雨季节,地理教师课下布置学生分组采访录音,实地了解防洪防风问题,课上分享讨论,提出各自解决方案。防汛办、气象局成了学生实地考察场所,遥感、GPS定位,信息技术课知识也在这里派上用场。历史与语文课融合,《水浒传》中方腊点将台的实地研学,让课堂不再拘泥于一师一室。
这种贴近生活和实际的课堂让学生大呼过瘾,更让学习真实发生。
学校先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引入“大课堂”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农村普通高中选修课教学的大课堂构建思路,一改传统固定教室的课堂套路,努力开辟新的学习活动场所。同时,授课时间也不再拘泥45分钟一节课,而是按照育人目标或教学任务将授课分为几个时段。校外实践课堂、校内大走班课堂成为改革亮点。学校运用校内外已有的成熟平台,如学科教室、学科文化节、严中大讲堂、严中校史馆、乡村服务站等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组合导师”成为创新教学组织的方式,学校由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家长、技术人员、学生与学科老师成立导师小组,共同实施课堂教学,满足不同课程及乡村服务活动需要。“组合导师”、大课堂也由最初的选修课逐渐迁移到必修课。如今,在严州中学梅城校区的课堂上,语文和历史教师共上一堂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结合,过去繁难的知识点现在一点即通,课堂也不再是过去喋喋不休的讲解分析,更多是师生共研共学的生动学习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创新的乡村服务站这一学生实践学习主阵地,加上校内开辟的第二课堂、室外课堂、劳动实践园、家校协同场、校史教育馆等全新育人平台,有超过100个学习资源点被激活,在实现跨班、跨年级、跨区域的大走班教学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重素养 为学生成长赋能
“我们要学生分数,更要学生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现如今,这已成为严州中学梅城校区教师的共识。
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强调立德,更强化学生服务社会、成就未来的关键能力。每年,学校都有300名左右学生参与到服务家乡建设、美丽城镇创建的志愿者活动中。自己动手粉刷寝室、铺砌地砖、安装水电是学生的常规活儿。“平时学习强度大,刷刷墙,出出汗,可以缓解压力。”一名学生深有感触。学生逐渐将志愿服务内化成自觉行为,一批批志愿者活跃在校园内外,赢得社会赞誉。2007年毕业的校友江泓涛,放弃大城市工作义务去边远乡村支教。他说,是学校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他有了这样的选择。
基于育人方式转换的课程改革及丰富的课堂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自主学习能力也明显增强。学生一方面有意识将课堂学习转化为日常生活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组合导师也打开了学生跨界学习之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贯通能力显著增强。在课堂担任小导师的学生中,学业成绩保持持续上升的高达78.2%。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从严州中学梅城校区走出的高中生,更具有服务农村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能怀揣乡情,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严州中学梅城校区的办学实践表明,面对愈演愈烈的技术与人才竞争,农村普通高中因地因校制定相应的育人目标与路径,建构五育并举、融合互育的校本育人模式,同样可以激发办学活力。
转变育人方式改革的严中梅城校区实践,是农村普通高中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效探索,学校在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关键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使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态度、教育教学质量均取得明显实效,伴随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发生了深刻改变。
学校的师资和生源也借此彻底走出谷底。学校成为杭州市“新时代农村普通高中人才培养范式研究”重大课题研究基地。
昔日百年名校,终于梅开二度,又迎来一个办学春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