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创出大产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玩泥巴’大有作为!”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朱书景的话语里透露出满满的信心。

    专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校企合作,申报科研项目……近年来,朱书景一直深耕于黑臭水体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三废”协同治理及高值化技术装备开发等领域,相关技术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6亿元,减排温室气体40万吨。

    “冷门”专业方向不冷门

    “在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中,70%以污水处理为研究方向,20%以大气污染为研究方向。”2003年9月,武汉大学研一学生朱书景选择了该专业的“冷门”方向,成为20余名学生中仅有的两名选择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学生之一,“刚开始觉得固废是有形的,研究起来应该比较简单”。

    事实却恰好相反。朱书景介绍,读研期间接触的第一项固体废物是粉煤灰,老师给他们的任务是将粉煤灰废物利用,固化成砖。

    那时,为提高建材质量和节能环保,粉煤灰固化成砖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得以推广。朱书景从零开始,从研究粉煤灰的材料构成,到材料加工,再到设备研究等,全面学习如何将固废转化为建材资源。

    “固废研究看似简单,却涉及材料学、化学、机械学等多个学科。”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朱书景常常到武汉理工大学等地旁听材料学等相关课程,“努力成为一名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

    2007年,粉煤灰市场回收价达到了每吨100元,从固体废物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从2003年至2007年9月,朱书景以粉煤灰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硕士、博士阶段的研究,发表了10余篇高质量论文。

    高炉废渣变身建筑材料

    博士毕业后,朱书景先后供职多地,参与矿渣、钢渣等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及产业化。2017年,他从美国回国成为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一名教师。

    “技术一定要运用于生产,才能体现科学研究的现实成果。”朱书景说,这是他多年科学研究的出发点。2018年,经过前期考察和技术认证后,他与武汉市北湖胜达制铁有限公司合作,将来自企业的高炉废渣转换为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公司生产经理杨荣健介绍:“生产出来的脱硫石膏是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成本低,目前年产3万吨左右,未来计划年产6万吨左右,产值能达到四五千万元。”

    除了高炉废渣,含油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也是朱书景重要的科研方向。他将开发的设备推广应用到含油污泥处理领域,产生经济效益近16亿元。2020年6月,在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朱书景开发的“油泥资源全质回用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全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污泥处理助力绿水青山

    “玩泥巴,我们是认真的,更是专业的!”这是朱书景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

    朱书景科研团队目前的精力主要放在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团队开发的淤泥干化剂、除臭剂、净水剂等产品,处理对象就是最常见的“泥巴”,包括工业污泥、通沟污泥、市政污泥、建筑泥浆、生活污泥等。

    目前,朱书景团队开发的相关产品,已应用到武汉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程——巡司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中,主要工艺是:水上挖机直接从河道挖取污泥,然后在岸边搅拌坑中与底泥改性剂改性处理,经过4个小时快速反应泌水后,污泥直接外运作为土地复垦基质施用,全过程污泥干化速度快,可以有效遏制底泥黑臭,杀死有害病菌,直接土地化利用。

    朱书景开发的市政污泥快速肥熟和资源化利用工艺,目前已获得上市公司的认可,双方将共同推广该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市政污泥在12小时内快速肥熟,并解决了污泥农用过程中透气性差、农作物“烧根”的瓶颈问题,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

    “打造绿水青山,河道清淤是重要一环。”朱书景表示,团队将瞄准固废研究对象,做好污泥处理,为未来环境进一步整洁作出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