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协同发展
农村文化与教育问题,是两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重要话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关于农村教育,李克强总理还特别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在教育领域,经过70多年的努力,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彻底扭转。
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机制逐渐健全;形成了完整的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教师队伍逐步稳固;城乡教育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特殊困难学生就学得到切实保障。农村教育实现了由扫盲普小教育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由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由教育结构单一向多元、由农村学生“有学上”向“上好学”的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受城乡二元对立发展模式的影响,乡村与乡村文化发展陷于迷茫与困惑,在一些地区甚至面临衰败与式微。在教育发展的“城市化”倾向与教育竞争愈演愈烈等因素的冲击下,乡村学校教育不仅与乡村文化的天然联系断裂,而且陷于“城市模式”与“散漫生长”的两难境地。教育的城市化倾向导致的农村“文化中空”,区域义务教育办学规模、质量差距悬殊较大,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信息化建设软实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使农村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乡村教育深度嵌入乡村社会文化生态。这种天然的交互关系使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形成文化共同体,相互依存、滋养。面向“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性,结合农村本土特点、地方特色文化,探索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要通过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即时、有效的互动与双向建构,激发乡村学校的文化影响力,使乡村学校成为新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文化中心(场域),进而实现乡村文化的挖掘、保存、传承、创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在建立健全乡村学校内外部文化要素有效链接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赋予乡村学校文化精神、文化氛围以乡村文化底色,重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丰富学校课程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乡村文化内涵与特色,实现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健康、特色发展,培养具备开阔眼界、文化自信并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者。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