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盘”
访谈嘉宾
刘菊娇 江西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
贾 炜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陈 峰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 山东省教育厅原巡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柳海民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乃庆 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王 红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卓玉 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而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的教育评价来引领。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对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提出了工作要求,并明确了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南》的出台将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各教育主体如何抓好《评价指南》落实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
记者:如何认识此次《评价指南》出台的价值和意义?
刘菊娇: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和“指挥棒”,事关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评价指南》,进一步落实落细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用84个具体评价指标将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象化,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科学指南。
王红: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上。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会提出许多好的教育理念,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理念并没有充分融入具有“指挥棒”作用的评价体系中,甚至评价与理念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立与冲突,故而再好再先进的理念也只是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各种美好教育的样态只是愿景描述和未来展望,无法落实在行动中和实践中。
《评价指南》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和设定的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尊重规律、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客观务实的特点,必将为义务教育发展生态的全面优化奠定坚实基础,让教育呈现美好发展样态的追求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贾炜:此次印发的《评价指南》充分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引领性。《评价指南》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属性,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科学质量观,这是质量标准的方向性问题,毋庸置疑,必须坚定。
二是系统性。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元主体、多个维度、多种方式、多个环节、多样态度,达成共识难,形成合力更难。《评价指南》架构了科学的质量评价整体框架,以基层生动的实践为基础,充分考虑了相关各方的关切,明确了质量评价的主体责任,找准了发力点、突破口,划出了评价的红线和底线,形成相互衔接、彼此协调的系统认知和责任体系,为整体推进评价改革提供了指引。
三是过程性。质量评价不等同于结果评价,而是通过强化过程质量来确保结果质量。教育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过程中而非仅看结果。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教育功利的评价弱化了对教育过程质量的追求,刷题、应试、抢跑等教育乱象此起彼伏,短时间难以明显改观。《评价指南》的指标设计从考查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出发,规制了各类行为,明确了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让政府、学校、教师有抓手,有可检验的标准。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科学指引
记者:《评价指南》明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如何认识这三个层面及其之间的关系?
董奇:《评价指南》覆盖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成了完整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学生发展质量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各层面的教育质量评价都需要彰显和促进学生发展质量的提升。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均围绕学生发展质量这一核心内容,突出考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
第二,三个层面的质量评价层层嵌套,学生发展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办学质量是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各层面的质量评价又各有侧重。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和具体内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促进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促进地方党委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履行举办义务教育职责,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评价指南》首次提出了评价县级党委政府履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职责的内容与方式,旨在通过评价营造良好的义务教育生态。突出强调抓好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迫切性。
陈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既有教育系统内部不遵守教育规律、不落实教学常规的因素,也有少数地方党委政府片面教育政绩观、质量观的原因,还有社会上“唯学历、唯文凭”用人导向的影响。教育评价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教育科学与社会功利的较量,是教育内部实践与外部要求的博弈。要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对地方党委政府的考核评价,努力减少和防止片面教育政绩观对教育评价、教育实践的影响或干扰。
《评价指南》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设置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考查要点,全面打破了单一的“结果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张卓玉:良好教育生态的创建及维护,要稳稳抓牢政府责任、注重减轻学校负担和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首先,县级党委政府是“良好教育生态”的第一责任人。《评价指南》明确指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举办重点学校。重点突出县级党委的主要职责,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进一步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履行教育职责,落实领导责任。
其次,《评价指南》对减轻学校和教师负担作出明确规定,严格控制面向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减轻校长、教师非教育教学的任务负担。地方党委政府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规范学校办学,加强学校管理,切实减轻校长、教师非教育教学的任务负担。同时,要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和社会竞赛活动。加强校内管理与校外规范综合管控,切实减轻学生的校内外负担。
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行动依据
记者:《评价指南》特别强调,要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如何用好评价结果?
张志勇: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充分应用评价结果才能积极发挥出教育质量评价对教育政策调整、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考试招生体制改革、社会舆论引领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用好评价结果是一项系统工程,可基于下面五个步骤构建本地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行路径和有效模式。
第一,建立基于结果应用导向的评价工作模式。第二,要构建和完善评价结果解读机制,摸清现状、抓住真问题。第三,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保障监测结果应用,不断完善监测制度确保监测与应用工作的顺畅。第四,打造骨干监测队伍保障监测结果应用。第五,把监测结果应用情况纳入对各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体系。
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将评价结果用于实际工作改进中,避免将评价流于形式或将评价结果束之高阁。二是要有专业力量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解读,防止对数据结果的误读和误解,避免忽视对数据背后意义的探索。三是正确使用评价结果,避免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学校、区县进行排名排队。四是综合、全面认识评价结果,而不是只关注某一方面的结果。五是加强评价结果运用的制度建设,要建立监督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评价结果使用的二次评估制度等,确保评价结果得到充分应用。
柳海民:《评价指南》既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指引,也是指向学校持续变革的行动依据。学校应依据评价结果,清晰认识自身发展现状,研究转化成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方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