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节气奥秘 拓展学科内涵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宗旨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依据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育人的要求,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建“节气里的生物密码”课程研究团队,从教育实际应用出发,深入挖掘节气中蕴含的教学资源,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开发了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课程“节气里的生物密码”,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融入课程建设
传承节气文化
时令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记录、提炼、总结,一步步探索其规律和奥秘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课程聚焦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变化,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感知节气,探索节气中的生物学奥秘,在一系列与节气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和创意劳动中,提升学生运用生物学概念解释和解决真实情境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二十四节气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解读古人三候
认知节气特点
课程研究团队以二十四节气中记录的物候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感知节气。每个节气历时约十五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三候,每候以一种物候现象为标志,物候的依次变化,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推移。古人对节气物候进行的是高度凝练的特征化描述,因而设置了“走近三候”板块,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诠释三候。对其中古人的误解,如“鹰化为鸠”“雀入大水为蛤”等进行科学解读,既尊重古人的智慧,也体现现代科学的思辨;对同种动物在不同节气的行为变化,如小寒“雁北乡”、雨水“候雁北”等,在相关节气的物候解释中体现出动态的过程。通过解读古人三候,带领学生领略古人对物候特征的仔细观察和精辟概括,多角度呈现我国劳动人民善于观察自然、总结自然规律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拓展学科视野
体现学科深度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视角去探索节气中的生物学奥秘,实现节气与生物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寓节气于知识,寓知识于生活。例如从大暑三候之一的“腐草为萤”切入,结合教材中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深入学习萤火虫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剖析古人关于“腐草为萤”的说法,并融入生命起源的观念。同时通过呈现萤火虫正在消失的事实,启发学生分析萤火虫在城镇消失的原因,以此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再如以小雪节气的腌菜习俗为切入点,过渡到食物保存方式及原理的探讨,带领学生体验腌菜过程中植物细胞的失水现象,揭秘盐渍法保存食物的原理,利用时令蔬菜青菜头(学名茎瘤芥)亲手制作家乡美食——涪陵榨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认识食物中的亚硝酸盐,通过查询资料或进行实验检测腌菜等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展节气活动
落实实践育人
跟随节气设计实施一系列科学探究、生产生活劳动、创意劳动等实践活动,将节气文化、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知冷暖、晓时节、爱劳动、懂科学、会生活。跟随节气开展的小麦、豌豆的种植活动以及清明踏青、制作清明粑粑,小满采摘青花椒、制作花椒油,芒种辨识粽叶、包粽子等生产生活劳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植物敲拓染、银杏叶片贴画、孢子印创意画等制作活动,实现了“艺术+生物”的有效碰撞,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观察水稻和小麦根的横切结构、探究鸡卵外形对陆生生活的适应等观察和探究活动,是对初中生物学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尝试检测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对豌豆花进行人工授粉、提取柠檬精油等活动,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突出地方特色
培植家国情怀
在客观解释古人七十二候的基础上,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对重庆地区气候特点及物候现象的观察和体验,结合不同节气呈现重庆地区常见的动植物及各区县特产:如在立夏大量上市的广阳坝枇杷、处暑开始采摘的南川方竹笋、白露时节的丰都龙眼、大雪时节的奉节脐橙及秋分时节重庆地区常见的鸣虫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候变化,用真实的体会验证古人的发现、感知古人智慧,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
“节气里的生物密码”实践活动课程,以崭新的生物学视角带领学生感知中国人民独有的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以节气为载体设计的实践活动中,有机融入科学探究、生产和生活劳动,开辟了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强化了学科整体育人功能,在落实“五育并举”的教学实践中作出有益尝试。目前,该课程已走进重庆40个区县的多所学校,立项为重庆市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辐射至广东、苏州、北京等地。项目组还开通了“节气里的生物密码”课程公众号,包括节气初识、节气小结和实践课堂3个板块。推文中所有照片均来自于全市40个区县的师生,有节气中的动植物,也有节气中的人们。源于身边的照片,加深了师生对家乡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真实自然环境间的距离,同时也为节气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原创的实践活动小视频,为师生开展节气课程活动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例;精彩纷呈的课例,为教师们实施课程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项目组撰写的专著《节气里的生物密码》于2019年4月正式出版,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全国十大气象科普优秀作品,被重庆市相关部门列为初中生必读书目、重庆市优秀科普图书。
(吕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