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探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涵部分,人民大众基本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传播对构建我国社会健康精神文化风貌具有重大意义。文学作为人文精神培养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早在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在启蒙、救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高校的文学课程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校园、社会文化建设、传播人文精神具有深远长效的影响。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规避新媒体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更积极地发挥文学育人的效果,是当前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以下简称“人文学院”)建校120余年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近些年,人文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创新现当代文学教学机制,勇挑时代重担,努力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积极弘扬正能量,创作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文学作品,传播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是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教学改革方面,其核心之一便是积极的富有正面人文精神的文学教学内容的支撑。一方面,精选教学内容。人文学院在设计文学教学内容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百年前的历史、社会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联系起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对文学作品进行筛选,在课堂上重点讲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作品,例如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使学生将文学史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构建立体化与开放性的课程。人文学院积极将纸质教材与学科精品网站结合,注重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开发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站,在精品网站开设课外阅读书目推荐、作品欣赏指导、阅读实践、写作训练、话题探讨、科研实践、优秀习作展示、交流评价等栏目,并不断补充和更新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电子图书馆、电子期刊等链接,拓展并延伸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完善教学模式,强化创新精神

    人文学院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实现现代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近些年,人文学院积极尝试构建现代慕课与“现当代文学”课程相结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慕课、数字校园、微课、云课堂引入到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来,实现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实践的融合,建立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教学流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教学。人文学院强化对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积极为学生创设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加强锻炼,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例如,积极举办优秀作品专题研讨会、诗歌朗诵会、读书交流会、分角色表演剧本片段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计划、调研报告等多种文体写作训练,并认真批阅,将每次写作训练成绩折算成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师资队伍,传承中华文脉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新现当代文学教学机制的重要保障,人文学院进一步加强现当代文学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出一批勇于担当、经得住考验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人文学院积极邀请知名作家学者来校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此外,定期组织本校教师走出校门,支持他们参与国际国内相关专业交流,有意识地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多、更便利的机会和条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人文学院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奖励机制,将教师掌握新媒体技能开展教学、实践教学成效等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访学研修的考核内容,提高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黎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