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反思才能实现教育共赢
日前,有媒体报道指出,这几年不少高学历家长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套用”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点评和质疑教师授课内容,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编外教师”。这也让一部分教师陷入困惑:家长总来指导教学,课都不知道怎么上了。
家长关心孩子在校学习状况,关注教师教学方式,有积极可取的地方。但需要达成的共识是,家长有疑问可以通过家委会或家长会等正常渠道理性沟通,不该在家长群、网络上发牢骚,干扰教师和学校正常的课堂教学。毕竟成功的求学历程、学科上的一技之长与学科教学不是同一概念。
即使有的家长以亲身实践来证明自己观念的正确,如给孩子上英语、科学、诗词等家庭课,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也要更深一层地认识到,教自家孩子与班级教学是两码事。家庭层面的教学与学校教育有着很大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但不可以替代学校教育。
说到底,学科教学有其内在规律,是融汇教育管理、教学艺术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多方面的艺术。而且,学校教师均经过了专业的学习与培训,相对更懂得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班级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因此,家长要相信教师的专业能力,要相信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如果家长一厢情愿地要当学校的“编外教师”,实则违反了教育规律,好心也可能办坏事。
鉴于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并有个别家长给孩子“开小灶”的教育现实,学校也应从中有所反思,积极主动应对。在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受青睐、教育隐性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学历家长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只怕会越来越常见。对此,学校不妨每年做一些摸底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发展和兴趣特长等,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学方式,给予有特长和特殊需求的学生更大空间,而不只是埋怨家长指手画脚,或抱怨家长打乱了教学节奏。
如果时机成熟,学校可以进行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尝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有所长的学生更多帮助。学校也可以邀请有专长的家长开课,从生涯规划、学科发展、业界前沿等方面帮助学生拓展眼界。从现实来看,家长群体本就是一种特别有价值却常常被忽视的教育资源。设立家长课堂,并长期坚持、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既利用了优质教育资源,也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
进入新时代,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一种大势也是一种必需。提高教书育人成效,教师需要反省如何更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尽管教师不应被家长牵着鼻子走,但如果因为自身教学能力有限,抑或家校沟通不到位,很容易得不到家长的认同和配合,最终消解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在新的现实之下,家校之间彼此尊重信任,携手育人,才能真正实现培育英才的三方共赢。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