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让劳动教育更具生命力
■名家专栏·五育融合笔谈③
从五育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来看,当前劳动教育和美育是两块最需要弥补的短板,其中,修复劳动教育尤其是农村劳动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当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和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我对农村校长的访谈来看,农村校长普遍反映,尽管深知贯彻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农村学校没有土地资源,缺乏资金保障,又面临安全问题,再加上家长和学生普遍担心劳动教育会占用学习时间,实施难度大。有校长认为,比起劳动技能的缺失,更让人忧心的是由于隔代教养,农村学生容易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以及产生不懂得孝亲敬老的价值观错位问题。
事实上,农村学校难以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既有上述提到的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受师资力量薄弱等影响。与此同时,一些校长缺少对创造性劳动教育内涵及其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其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隔代教养阻碍了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开展。城镇化进程下,隔代教养带来了父母家庭教育的失责,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法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父母由于心存愧疚,在金钱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容易造成孩子不懂得金钱是通过劳动获得的。父母的缺位,长辈的纵容,长此以往,将使农村孩子缺乏劳动意识。
其次,传统劳动观念阻碍劳动教育的实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二元对立的劳动观念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长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使一些孩子认为体力劳动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有的学校将劳动作为对学生处罚的手段,这种错误做法也加剧了认知上的误区。劳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异化成了“惩罚教育”,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这种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劳动教育看上去很美,却难以真正落地。
再者,一些农村学校应试观念根深蒂固,在课程设置上以应试为首要考量因素,过分关注考试和分数,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身处应试教育的枷锁中,面临着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分数至上,一切与考试无关的课程都进入选修甚至不修的境地,劳动教育陷入“可做可不做”的边缘地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职业形态的多重变革,那种有意无意将农村劳动教育等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工、学农”的思想与实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实际,必须重新认识新时代农村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和深意。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下,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如果简单地停留在体力劳动和机械劳动上,势必会使农村学生视劳动为苦差,产生排斥心理。
在未来,创造性劳动正逐渐取代重复性劳动,劳动教育应突破传统认知,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由劳动生产转向劳动创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绝不是多加一门劳动课,或者仅仅让学生进行形式化的劳动活动那么简单,而是应以创新性的劳动教育方式,使劳动教育获得真正成效。变革的起点,首先应明晰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教育,以及农村学校如何突破时空限制,更好地协同家庭、社会的力量,实施深层次的劳动教育。
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小学“农耕劳动教育”为例,学校周边不仅有大片农田、果园,也有工业园区,这使得学校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学校立足创造性劳动教育,以“一育”牵“四育”,设计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和以劳育美的课程内容,通过跨学科、跨场所、跨主体、跨行业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开展契合学生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活动,推动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协调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情感劳动三维共进,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
以往我们在探讨劳动教育对农村学生的重要性时,往往重视的是劳动道德、劳动认知。事实上,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时,如果仅仅从学生劳动认知入手,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应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从日常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劳动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还是家庭日常劳动或者社会服务,均要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以劳成人,生长出教育的价值意蕴,同时又要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使劳动教育走向整合性的实践路径。
总之,有劳动未必有真教育,校长们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从细微处入手,引导和激励农村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产的事情学着做,公益的劳动争着做,创新性劳动尝试做,审美的劳动乐着做,最终让农村学生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更加全面。还要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使得劳动教育启蒙于家庭,强化于学校,泛化于社会,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有机整合和融合共生。我们应该明晰,劳动教育本身产生于时代背景中人的发展的需要,在农村劳动教育目的层面上,应回归到“以劳促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层面上来,使五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