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琢磨先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乡村振兴开始了,杨老师,盼着你有时间回来看看,大家都很想念你。”日前,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夏克买里村的村民买买提给他们曾经的第一书记、新疆工程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杨磊打电话,盼着他再回村里。“我们的馕卖得很好,蜂蜜的销路也打开了。”

    接到村民的电话,杨磊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常常想起他们,经常梦回夏克买里村。在梦里,乡村振兴带来的更大变化展现在眼前。”杨磊说,“我相信,乡村振兴会让村里的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日历翻回到2014年3月,新疆工程学院正式开启脱贫工作。7年多来,学校先后派出300多人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为让南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奋斗。一批接一批党员干部和教师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了担当,展现了作为。

    三年前,杨磊作为其中一员来到和田市吉亚乡艾德莱斯村驻村,担任“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一年之后的2019年,杨磊被调整到夏克买里村担任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更重的担子落在了他的肩上。

    艾德莱斯村和夏克买里村当时是国家深度贫困村,两个村均隶属于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和田市吉亚乡,距和田市20公里,辖区人均占有耕地0.8亩左右,经济收入以农业、林果业为主,以家庭养殖、劳务输出、手工业为辅。那时,村里的环境脏、乱、差,道路两旁没有花草树木,更没有路灯,嗅不到一点现代村庄的气息。

    面对这样两个贫困村,杨磊没有打退堂鼓,更没有气馁,而是迎难而上。

    短时间内,要想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一个有想法、有干劲、有活力的年轻干部。用老百姓的话说,杨磊正是这样的干部。

    杨磊虽然年轻,但他是个有想法、爱琢磨的人。每到一个村,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才能让村里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润物细无声”

    激发党员干部十足干劲

    2018年,杨磊担任吉亚乡艾德莱斯村工作队副队长,经过一番深入调研,他被村里的土特产——艾德莱斯丝绸所吸引。艾德莱斯丝绸是当地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为很多人所喜爱。

    那个时候的杨磊开始“琢磨”起来,想在艾德莱丝绸上做文章,闯出一条致富路,但村民提不起兴趣。

    “就像伸出去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杨磊说。

    怎么办?

    面对实际,杨磊深知做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十分关键。于是,他通过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把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干部队伍问题牢牢抓住,下决心打造一支素质高、真抓实干的党员干部队伍。

    杨磊到村后,第一时间召开支部大会,谈心得、说体会、选支委,加强了党员队伍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落实“早派工、晚研判”工作机制和“三会一课”制度,合理统筹各支委力量,任务明确到人,推进工作进入规范化运行轨道。

    他在充分了解每个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因事择人、新老搭配等原则,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工作经历进行混合编组、交叉安置,充分发挥各自业务特长和优势,做到人岗相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党员干部的干劲。

    如今的艾德莱斯村,一排排旧房粉刷一新,一条条柏油路平坦通畅,一户户住宅干净整洁,院内“三区分离”宽敞明亮。村里还建立了两个艾德莱丝绸合作社,农民自己当上了老板,开起了自己的工厂。

    “工作队提供了80万元的艾德莱斯织布机器和现代化的厂房,交给我们自己经营。我联合了艾德莱斯村的7名合伙人,其中有和田市最好的织绸技术人员、扎染技术人员,特别是图案设计负责人麦麦提敏·努日,他是艾德莱丝绸图案设计的第三代传人。”麦提喀斯木·图尔荪托乎提看着24台崭新的织绸机器和40余名熟练的工人,兴奋地说道,“最近,我们正在与乌鲁木齐、北京的老板洽谈订单事宜。”

    村党支部书记阿不来提·杰力力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杨队长为我们村干部提供了很多工作上的帮助,白天和我们一起入户走访、了解民情,晚上与我们一起研判分析、交流经验,使我们的党组织更具有凝聚力,村干部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带领村民脱贫心气更高了。”

    瞄准新疆内外

    带领村民大干一场

    2019年初,杨磊来到夏克买里村担任第一书记、队长,一到村里他发现,有不少接地气的特产,这些天然无公害的东西承载着很多人的乡愁。

    于是,杨磊看准了“夏克买里”这个品牌,到处跟朋友咨询,把目光投向疆内外市场,准备带着村民大干一场。

    “在和田,我们村的馕、月饼、蜂蜜名声都是响当当的,这个商标村里必须赶紧申请下来。”杨磊在大小会议上都这样说。

    很快,夏克买里村注册了商标,为各类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依托村里2.35公里主干道,打造乡愁主题乡村观光休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围绕“乡愁”做文章,是杨磊为夏克买里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制定的主题。

    “村民们常和我谈论什么是幸福,随着收入的提高,大家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提升了层次,但是大家都明白幸福还基于踏踏实实的生活,就是那种离开以后会想念的东西,这些启发了我。”杨磊在村里产业布局研讨会上,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明确了在村里注册商标的基础上,发展土特产小产业,带动乡村休闲旅游。

    村里有一家打馕铺子,打出来的窝窝馕在和田市都很有名,从市区赶来的购买者众多。杨磊通过多方调研,争取30万元资金在村里建成了560平方米窝窝馕生产基地,放置8—10个馕坑,向游客开放,展示馕制作工艺流程,打造馕生产、文化为一体的基地,产品将全面进入新疆市场,同时带动10余名贫困户就业。

    村里的扶贫车间被打造成了民族糕点生产基地,为了做好这个扶贫项目,杨磊让老板麦提亚森的妻子阿依夏木·艾比布拉专门到和田市学习,3个月时间学会了十几种糕点制作。随后,她带着8名女工一起创业。

    中秋节期间,杨磊把目光投向了大型企业和学校,用真诚和质量打动了企业高层和学校领导。一周内,厂里接了3.5万块月饼的订单,夫妻俩和30多名工人加紧生产,大家轮流倒班,工作间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如期完成了生产任务,实现了15万元的销售额。

    26岁的如孜尼莎·麦提哈孜在这里上班,每月都有了固定收入,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要好好干,挣更多的钱。”她说。

    发展“土味儿”小产业

    布局乡村建设长久之策

    当年要脱贫的100户贫困户,缺技术、缺劳力、缺就业机会的占到了70%,他们是工作队最牵挂的群体。杨磊说,很多人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难以外出务工,发展“土味儿”十足的小产业,就是为了让大家就地就近就业,学一门技术,有稳定收入。

    产业虽小,但布局不小。夏克买里村还要建蜂蜜生产基地、薰衣草观光基地、乡村民宿、林下养鹅基地、鱼塘、香菇种植大棚等,打造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杨磊乐呵呵地说,村里试种薰衣草,失败多次之后终于获得了成功,将来购进一批株苗,建一个紫色花园,美化乡村。

    在杨磊的“琢磨”下,夏克买里村始终把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他带领村民运用“品牌+旅游+产品”的模式,提升产业布局,发展经济,带动村民就业,打造夏克买里村品牌效应,实现村民脱贫增收,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他带领大家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出来的。”村民们这样评价。

    激活“脱贫志”,点燃“幸福梦”。

    艾德莱斯村变了!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幸福。

    夏克买里村也变了!变得越来越有活力。美好的生活让村民们开心不已。

    而杨磊,这个来自新疆工程学院的“琢磨先生”,在两个小乡村里,琢磨出了脱贫致富的大名堂,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能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