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名师学什么
近年来很多地方通过政策支持,大力推进名师工作室、工作站建设,许多专业性的报纸杂志也开设了诸如“名师工作坊”“名师反思录”“名师风采”之类的栏目,其根本目的在于发挥名师的示范效应和“传帮带”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从而产生更多的名师。
我们不去讨论某位名师是否“名副其实”、是否存在炒作之嫌这样的话题。总体而言,名师之所以有名,还是有其过人之处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的。
名师因何而出名?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什么?
由此,笔者想到大家都很熟悉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向名师学习,不妨也从这样三个维度来观察和思考。
知识与技能是教师站稳讲台、安身立命之本。很多人仰慕名师,只有一个单纯而朴实的理由——“课上得好”。要想“课上得好”,需要学习掌握课程教学及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多读书、多学习可以掌握知识,而将相关教育教学的知识变成教学技能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磨。名师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在知识应用、实践打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提炼,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个人的教学主张。他们能将基本的教学技能灵活运用,从教学技能升华到教学艺术,从而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他们在课堂上的语言、神态、肢体动作,不炫技,但细细品味,“满满的都是戏”。不少教师观摩名师的研讨课、展示课后感叹“课堂很精彩,但这样的课我上不了”。为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个人的“知识与技能”尚未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名师走向成功的奥秘,就潜藏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向名师学习,一定不能只看名师今时今日之成就和头顶的荣誉光环,更应该沿着时间的轴线去追溯他们摸爬滚打、蜿蜒曲折的求索历程。教学魅力、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时间去沉淀与发酵,犹如老酒,历久弥香。李吉林四十年只做一件事,使“情境教育”成为走向世界的教育成果;窦桂梅二十年磨一剑,“主题教学”问鼎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但我们也看到,很多教师求索一辈子而无大成,何也?方向、方法与路径很重要。没有找准方向,没有找到科学方法的实践,过程再长、时间再久,只是量的重复叠加而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向名师进阶的必经之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老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四有”之中,“三有”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二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也统一于教师自身成长过程中。名师不仅要关注自己教得如何,更要关注学生学得如何,不仅要课讲得好,更要“眼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和全面发展。教师要研究学科的知识性,更要研究学科的育人性,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与当前课改的理念和转变育人方式的要求是契合的。笔者从采访或接触过的名师身上,明显能感受到强烈的教育情怀和人格魅力,正是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他们不断进阶,从“经师”走向“明师”与“铭师”。
教师版的“三维目标”,是名师成长之路,也是青年教师向名师学习的三个层次、三重境界。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