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培养高“创商”昆虫创意产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新农科建设和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乐山师范学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在新农科和乡村振兴所需新型农林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找准“昆虫创意产业”教改抓手
作为一所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乐山师范学院与时俱进对办学定位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其中农林等非师范专业学生占比近六成。与传统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不同,这些非师范专业学生该如何培养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乐山师范学院抓住近年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机遇,决定在涉农专业较多的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改革试点。
乐山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本项改革旨在解决传统农林专业内涵局限、行业突破和引领不够、学科拓展和交叉融合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结合不够、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结合不紧密、课堂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多样等问题。
很快,生命科学学院曹成全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学校改革试点中崭露头角,其以“昆虫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为案例的教改探索较好地回应了传统农科学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契合了新农科建设的需求,更带动激活了学校多个专业、学科的教学改革,成为学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改革的特色亮点和重要抓手。
2020年9月,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名单出炉,曹成全教授申报的“学科交叉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动的昆虫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项目成功上榜,实现了乐山师范学院国家级别新农科教改项目“零”的突破,这也是他以昆虫产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为题材连续成功申报两项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之后的又一成果。
“四轮驱动”提升学生“创商”
“一提到昆虫,很多人甚至很多高校专业特别强调的是昆虫有害的一面,着重杀死害虫、拯救作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昆虫又是一种难得的绿色生物资源。”曹成全团队多年坚持在学校开设“昆虫资源”类课程,引领学生“用另一只眼睛”看昆虫,后来他们发现,受思想和专业等的限制,昆虫产业多是“就虫论虫,养虫卖虫”,极大限制了该产业的发展,因此,他们主张“用创意产业的思维去做昆虫产业”——这就是在国内外首倡的“昆虫创意产业”,并成为近些年教学改革的抓手和成果。
如何培养“昆虫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其核心要义就是课堂教改、学科交叉、校企共育、产学研教“四轮驱动”提升学生的“创商”。教改团队认为,“创商”是指学生创新、创造、创意、创业的能力,以及主动性、开放性、创新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创商”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社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驱动一:课堂教改
曹成全团队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动物学”软体动物章节时,曹成全便直接给学生出了一道辩论题:软体动物和环体动物谁更进化?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准备,在课上展开激烈辩论。课后学生们感触良多:“这场辩论下来,这个章节的所有知识点我都掌握了,甚至终身难忘。”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全是拓展思维训练题,甚至还有几名学生因作业而不断研究某个问题并最终获得了专利。曹成全教授把励志教育、社会教育、爱国教育等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动物学教学中。他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灵活多样。当“动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快要结束时,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期末考试”——自主策划、组织一场昆虫创意文化节。学生通过参与新颖的考核活动,不仅真正掌握了昆虫的资源特性和开发途径,而且参与了市场化并与社会对接,将课堂延伸到了产业中,同时还向全校和社会进行了昆虫科普教育。教改团队骨干成员农向教授在讲授“动物寄生虫检验检疫”课程时,充分利用国家寄生虫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让学生分组在该平台了解某类寄生虫,然后组内讨论并课堂讲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驱动二:学科交叉
生命科学学院自2012年开始,就将经济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和师范技能训练引入非师范班的培养方案,并于本科二年级就开始实行科研导师制。近年来“昆虫创意产业”的改革精髓更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学生学科融合乡村振兴智力服务团”就是践行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服务团曾走进乐山边远乡村,指导举办昆虫主题旅游节,参与的成员除了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还有文学、美术、旅游、市场营销、科学教育等8个专业的学生,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将昆虫养殖、制作昆虫产品的方法教给村民们,经管院学生教给他们如何经营推销昆虫产品和当地农产品,旅游、美术、科学教育等专业学生帮助当地策划乡村研学游活动和开发文创产品等,大家各显其能,相互融合,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与社会效益,被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
目前,曹成全团队已开设了“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等专业拓展课程和“昆虫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等全校选修课程,还申报了四川省一流课程,围绕昆虫创意产业,与全校多个学院开展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研制产品、组织活动,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团队和“多名老师同台授课”的灵活教学形式。
驱动三:校企共育
想要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教师要先尝试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2019年初,在学校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曹成全创办了四川虫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与学校合作共育人才。公司计划与学校共建“昆虫创意产业训练班”,将企业的研发项目以订单的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发布,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目前,教学团队已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昆虫创意产业”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立的“现代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园”也正在积极引进校外企业的参与,推动校企互聘互挂,引进优秀企业家与创业学生“手牵手,一对一”进行校企双导师制创业服务,实现“企业、师生、学校”三方的有机互动和互利共赢,让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驱动四:产学研教
“昆虫创意产业”教学团队实现了产学研教的有机闭环融合: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动物学、昆虫学、创意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下课后到“昆虫资源研发基地(实验室)”跟着教师一起开展昆虫繁育等科学实验,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园”甚至是校外若干项目基地中实践训练,研发的成果可直接进入教师和社会的企业转化形成产业,而科研和产业的精髓再反哺于“昆虫创意产业”等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受到锻炼,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教师的科研和产业也受益,最终形成“教学—科研—产业—育人”有机闭环融合,实现了师生互利共赢。团队教师一直将教师科研、生产企业等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如带领学生到宜宾竹燕窝生产企业实习并参与生产实践。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团队发表了5篇教改论文,近期相继出版《昆虫创意产业》等4部教材或专著,还有5部教材或专著已经被出版社约稿,这些成果又成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的载体。
学生“创商”和业界影响显著提升
2018年全国研究生复试结束后,曹成全教授的实验室在全校“放了一颗卫星”:8人考上了部属等院校研究生,其中4人位居复试之首。这8名学生从大二就进入实验室投入科研实验和产业训练,还参加了实验室主办的“研究生预科班”,在多项科研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发表论文多篇,获得专利多项。其中,2018年11月,曹成全教授指导学生的科研作品“萤火虫的人工繁育及资源利用”入选“国创计划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项目。
教改团队骨干成员农向教授带领师生在对林业有害生物居竹伪角蚜进行研究的同时发现该蚜虫是形成高端菌类“竹燕窝”必不可少的成员,因此又与若干家企业紧密合作,带领师生进行学科交叉科研和校企合作育人,科研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学生获得省级、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创业项目获得全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翼奖,科技作品获得“挑战杯”四川省二等奖。杨瑶君教授带领师生运用多种创新性技术进行竹类害虫防控研究,指导学生的作品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三等奖,学生创业项目受邀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
据不完全统计,该项教改项目已辐射和带动了学校10余个专业和学科;学生获得省级、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和奖项50余项,师生共同创业5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专利40余项;学生考研录取近百人次、科研和实训近千人次、实现高质量就业百余人;很多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由于知识面广且提前受到了实训,能独当一面或胜任多职,缩短了培训时间,节约了培训成本,且表现出了很强的发展后劲和潜力,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萤火虫拉动乡村振兴、爬沙虫“溪沟经济”精准扶贫、竹燕窝和竹林资源开发助力百姓增收和治理沙漠化等项目,已经受到了多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在全国也引起较大反响;多个国家和多所高校前来考察合作,包括院士在内的多位权威专家给予高度评价,所取得的成绩相继被中央电视台等数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贺大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