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育好的土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期看陈嘉映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教育,有这么一段话:“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最终能够独立判断,什么是他真正要的好……教育为孩子好,归根到底是要帮助孩子逐渐成长,形成他自己的人格,能依赖自己的判断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决定什么对他是好的。世上有种种可能的生活,其中只有一种是我选择的,或是我被抛入的,但我并不是被封闭在这种生活里面,我有所领悟地过着这对我唯一的生活。这种生活因此富有意义。”

    陈嘉映先生对教育的这段哲学思考,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校长们都在思考,也都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这对我国教育发展来讲是一件好事。但是,唯分数论的办学依然屡见不鲜,功利主义的办学思路在校园里并不罕见。归根到底,我们还是没有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我们做教育、办学校,到底要干什么?

    作为中学校长,我从来不反对努力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把学生送入适合的大学,让学生进一步成长成才。相反,如果一个校长不注重教学质量,不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我看倒是很有问题的。说白了,教育工作者不应反对应试,反对的只是以应试作为学校唯一的或核心的办学目标,为了应试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把学生送入适合的大学,是学生培养的短期目标,但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如何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我认为,做学校就要培育好土壤。

    首先,做好土壤就要提供好的育人环境,这不仅指学校的硬件环境,更指学校的办学氛围和学校文化。如果学生进入的是一所唯分数论的学校,只追求分数、攀比分数,学生之间缺少关心、缺少互动,那么激烈的竞争关系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不良的竞争心理就会产生,这种学校往往是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学校,只追求结果,不问手段,脱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相反,如果学生进入的是一个管理松散、纪律松弛的学校,一些行为习惯不良的青少年就会从这种环境中冒出头来,进而影响其他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所以,相对理想的学校是不但有好的升学成绩,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更容易培养良好的素质,为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做好土壤就是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的多元评价,强调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所以,学校一方面要通过教学改革,让教学更加符合规律,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成绩,同时又要有多把尺子“量”学生,给每一个学生都能提供出彩的机会,不能把成绩过度强化。实践证明,过度强化成绩,教师的教育行为就容易变得扭曲,教师就会把学习成绩当成重要的参照指标来对待学生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师在一个过度强调学习成绩的环境里工作,就会迷失教育的方向,变成一个以分数为导向的“技术工作者”,而非教育工作者。让每一名学生感觉到成长,需要发掘不同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成长的方向,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山西大学附中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加学校给上一届毕业学生举办的颁奖典礼,除了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举办颁奖,还有优秀的艺术、体育特长生,以及每个班级学生投票选出的品德高尚、服务意识强等各类榜样同学。学校的各类文化节,都是强调所有学生参与,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最后,做好土壤还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未来的产业、工作会是怎样,没有任何人能预估。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未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为未知的人生做好准备,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界的校长们有责任、有义务扛起这个旗帜来,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学势在必行。因此,在强调学校办学多元化的同时,校长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面向未来的成长平台,让学生成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服务国家意识的未来公民。

    做好的土壤,做培养学生的沃土,这个沃土怎么培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做学生成长的沃土,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目标,也是所有校长的共同使命。

    (作者系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