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非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工人日报》报道,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加,为提高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不少大学生和职场年轻人热衷考证,甚至什么证书“含金量”高就考什么,难免浪费大量精力。专家提醒,“镀金”不能仅仅指望证书,更须练“内功”,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理性考证,有针对性地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更为重要。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就业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从而在无形中不断形成某种心理。谁手上握有的证书越多,就说明谁的能力越强,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越有可能占据优势。

    这种态势使广大在校生产生不小的心理焦虑,于是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考证热现象。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学生对各类证书进行争夺中,也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现象。社会公认含金量越高的证书,趋从的人也就会越多。但问题恰在于,资源的承载力总是有限的,当为数众多的学生都去争夺某一种看似含金量很高的证书时,竞争也就越大。

    那么,考证热潮来袭时,应如何应对?笔者认为,一是要笃信积累才是力量。证书的确可以证明一个人某种程度的能力,但就大多数领域来说,这些证书都只是准入式的资格证书。就此而言,取得某种证书并不意味着在这个领域已经斩获何种程度的高超能力,而顶多是一种可以入行的“资格证”。要真正达到“九段十级”,离不开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事实上,任何技能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靠考前押宝就可以得来的,而是需要知识的长期积累与实务的不断磨练。

    二是要懂得专业才是硬道理。尽管通识教育愈发受重视,但现代教育总体而言仍是一种对标工作资源而传播知识的专业化教育。因此,各行各业的准入资格证都是分门别类地为不同的专业人士所准备的。对于本专业来说,所学即所考,而对于外专业而言,则可能面临一个尴尬,即用自己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如果说一两本“业余十级”还可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但过多的“业余证”则可能彻底暴露内心追求短平快的功利与浮躁。

    三是要会算成本和收益。考证是有成本的,有的时候成本还相当高。为了考证而负担的各种培训班费、报名费等直接成本往往不菲。更为重要的是,盲目考证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一个人的专业学习时间本就有限,分配给业余考证的时间越多,留给自己本专业的学习研究时间就越少。这样一来,不仅可能需要拿自己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更可能影响本专业的学习,得不偿失。

    四是要坚持做独立的自我。盲目的考证热潮就形成了“羊群效应”,大家都在焦虑中反复比较证书多少,其实并非是在进行自我反思,反而陷入了结果主义的狂热之中。因此,找回自我,不在考证的狂潮中迷失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客观评价自己的长短,进而理性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才应是最大的坚守。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助理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