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Z世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至于你所说的Z世代很少花功夫去建立真正有血有肉的人际关系,最有意思,也最明显地表现在Z世代作家对爱情的书写方面。也正如海伦娜·博斯基文章的题目所表明的,在今天的文学界,Z世代作家也已经开始大规模“登场”。像顾拜妮、贾若萱、渡澜以及王子瓜、胡超、曹僧、朱光明等作家、诗人,已经产生一定影响。作为目前最年轻的文学代群,Z世代作家与诗人的写作重点是爱情与婚恋题材。但反讽的是,Z世代文学中的爱情,已经迥异于我们以往对爱情的理解:其实似乎无爱可言,在主体、话语和伦理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爱无能”的状态。我们知道,“爱无能”作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流行词语和世界性的精神问题,按照心理学的定义,指的是一个人对于深刻的爱,或者其他深层的需要相互交流的情感不感兴趣或无所适从。Z世代作家浅表性的认知特点与主体性,自然导致了他们无能于深刻的爱和需要深层交流的爱的情感,这就像一位Z世代诗人的诗中所写的:“他们了解爱是一种肤浅”(黄建东:《思念日记》)。这些问题,无疑是Z世代们自身以及教育者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

    3.与其说“Z世代文学”在兴起,不如说“Z世代文化”正在兴起。“Z世代”,已经成了一个值得关注而且不容回避的、具有更加普遍意义的跨领域文化现象。

    记者: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是生活的映射,Z世代作家、诗人的作品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一代人在现实中的生存处境和形态?

    何言宏:这是必然的,比如顾拜妮的小说《奇怪的人》,写的是初中阶段一群受到ACGN(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二次元文化影响的杀马特少年,属于典型的Z世代人。他们沉迷于网络,言行特别,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变成泯然众人的大人”,而被作家称为“奇怪的人”。他们也向往自由,期待明天,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最后,总是臣服于强大的现实,刷题、禁足,取消动议中的“涂鸦计划”。他们对强大现实的无奈接受,正如作品中的“我”在其发型与衣着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被迫改样时所说的:“每当我兴致勃勃地想要对抗生活里的无聊和权威时,总会发现无聊和权威太强大了。我不得已只好把头发剪得更短,拆掉裤脚的松紧,回归稀松无趣的日常”。Z世代的现实处境以及他们面对现实时的精神姿态,就是这样地往往仅止于我所说的反讽。这反映出,由于他们的年龄、阅历特别是他们习惯于网络虚拟社交,而且这种虚拟社交虽然具有表面上的开放,开放到甚至可以即时性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社交,但由于大多是虚拟性的,便使得他们的社交又是选择性极强的、圈子性的,甚至是封闭的。这都与他们之前的几代人以人际之间的实体社交为主非常不同。当他们一落到需要真实交流的现实中,他们的行动力便会很弱。所以我们发现,Z世代作家和他们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弱自我”。他们自我意识很强,但又都是“骨感现实”中的“弱自我”。我们目前在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基本上都属于Z世代,我曾经就我的这些看法与他们交流过,他们竟然都很赞同。我也曾就我所观察到的Z世代的诸多特点与其他艺术门类——比如从事美术、电影、音乐等工作的Z世代以及与我同代的艺术家朋友讨论过,他们也有同感。所以,与其说“Z世代文学”在兴起,不如说“Z世代文化”正在兴起。“Z世代”,已经成了一个值得关注而且不容回避的、具有更加普遍意义的跨领域文化现象。

    记者:Z世代研究在其他文化领域有哪些探索和实践?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新进展?

    何言宏:就我的了解,总体上,我们关于Z世代的研究刚刚起步。在我国,“Z世代”基本上还是一个新词。1999年以前,关于Z世代的研究非常少,1999年以后才开始逐步多了起来,但大多出现在市场营销领域等。由于Z世代已经接近于世界人口总数的1/3,所以这些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Z世代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属于市场文化和消费文化研究的范畴;再就是在大众传播领域和高校关于学生工作的研究。文学艺术领域中关于Z世代的研究,则更滞后些。至于国外,据我有限的了解,关于Z世代真正深入的研究,起步也不久,但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有启发性,如托马斯·科洛波洛斯的《圈层效应》、杰夫·弗若姆的《Z世代营销》,虽然似乎是市场营销或传播学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对Z世代特点的研究,既有实证基础,也有系统性,非常值得关注。

    记者:面对“Z世代”这一广阔的、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怎样的姿态和行动?

    何言宏: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人类,Z世代都是一个全新的代群。以他们大脑神经系统和精神性格被网络技术改变与重塑为基础,他们也许是人类的一次新的开始,某种意义上,也许就是一种新的人类。我们对Z世代的关注与研究,因此便显得非常迫切,这也要求研究者、教育者有更高的立意、更深远的关切。

    链 接

    Z世代文学研究小组,致力于研究1995年互联网普及后出生的一代——“Z世代”(Z Generation)的作家作品。以何言宏教授为指导教师,以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体,广泛联合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两脚踏中西方“Z世代”新兴文化,一心写学术界“全球化”精彩文章。希冀发当代“新青年”之心声,推动人文教育,促进学术思想和文学知识的社会传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