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融入课程引领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人人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向基层推动的重要举措。

    “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是绿色和生命,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和生长的象征,美丽中国必然是自然生态美的绿色中国。自然给人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人类对美好事物最初的兴趣和爱好,都来自大自然的启发。我们应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扭转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关系,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的道德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充满乐趣、无比美丽,热爱自然是一种好习惯,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少年儿童要在这方面发挥小主人作用。生态美育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学校美育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走进自然,为生态美育创造审美实践的机会

    感受美才能欣赏美。现代教育从自然中来,但渐渐地远离自然,青少年学生缺乏感知自然生态的机会,与自然生态割裂的问题越发严重。生态美育的重要任务和开展方式,就是要创造青少年学生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人在大自然中,被自然环绕,所有的感官系统都会参与审美,从而习得审美经验。春风拂面、香气扑鼻、沁人心脾,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些都是自然生态以美动人、以美启人的写照。只有在大自然中感受春花秋月、日月星辰,才能知晓山水林田、湖草鸟兽是生命共同体,才有诗意栖居的感受。

    我国开展生态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有着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或壮观雄浑、险峻磅礴,或瑰丽秀美、清幽婀娜,既有“十里不同天”又有“万物在一山”,从苍茫大漠到旖旎江南,秀美山河、锦绣中国是绚丽多彩的天然画卷,魅力非凡。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大自然令人惊叹的审美造化。

    学校应为青少年学生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可以发动家庭参与生态旅游,也可以由学校组织开展生态研学旅行。在亲近自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生态之美,给大自然写日记,通过写生绘画、诗歌朗诵、板报创作等展示主体的审美体验。

    创建绿色学校,为生态美育提供立体素材

    能直接走进自然进行审美实践固然好,但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度过,绿色校园应该成为生态美育的重要场景和立体素材。

    自2000年起,我国启动了每两年一次的国家级绿色学校评选表彰活动。活动得到全国中小学师生的积极响应,绿色的种子在全国青少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要从整个校园的布局上营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画面,让校园不仅有绿地鲜花,还要有泥土的味道、清新的空气,学生能抬头看到蓝蓝的天,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学生体验到校园环境的审美价值,也能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存状态。

    在生态美育方面,乡村学校的实践会更具特色和优势。比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就利用乡村学校的独特优势,在学校里栽种柿子树、鸢尾花,引进荷花池、枣树林,让爬山虎爬满整面墙,让小松林成为孩子的游乐场,孩子们能食用自己种植园里的蔬果。正因为多年来开发利用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在生态美育上做文章,行知小学由一所偏远的乡村学校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基地。乡村学校开展生态美育的实践也清晰地说明,美育不能窄化为艺术审美教育,否则就成为城市学生专享的奢侈品,就会妨碍教育公平,降低美育的育人功能。

    关注生态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与延展

    千百年来,一大批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对壮美河山、自然生态进行讴歌和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因充满深情和文采而具有极强的道德感染力。学校的生态美育要抓住学科特点,利用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与文本作者作为共同的审美主体,找到情感共鸣点。

    以语文学科为例,统编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歌颂山水田园的古诗词,也沿用了《桂林山水》《日月潭》等名家名篇,编撰了诸如《邓小平爷爷植树》等新课文,这些课文应该成为生态美育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内容要与生态文明新时代保持一致,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批判、反思和引导。

    以生态美育引领绿色生活

    参与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美育的“造美”阶段。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生态系统的整体美,认识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就要追寻人与自然生态相处的和谐美,要从热恋自然、崇拜自然到补偿自然,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美是一种深达内心的关照,比任何外在的宣传教育都更能持久,更能改变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培养生态审美主体,也就培育了美的保护者和创造者。公民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要转变将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的对象化资源的观念,要从行动上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乱砍乱伐、乱排乱放。简约生活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审美走向日常生活的要求,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过一种绿色、简约的生活,从“越多越好”走向“大道至简”,以降低“生态足迹”为美的参照和标准。选择绿色消费就是支持绿色生产方式,就是选择简约美的生活方式。

    “美是道德的象征”,自然美与道德美具有同源性,“尽美矣”,才能“尽善也”。生态审美素养一旦形成,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一个具有生态人格和较高生态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生态审美者;一个生态审美者,一定能够关照自然、呵护自然。认识到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才能激发学生呵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自觉。这种生态道德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生态道德培育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