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在生命的律动中闪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是古运河畔的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学校秉持“聚贤成社、洛泽童年”的办学理念,有着前瞻的研究意识、浓郁的研究氛围。 

    “九五”至“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依托“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德育”“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生活”“儿童具身学习”等省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完整地构筑了“现代生活教育”探索系列,其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精品课题奖等省级以上科研奖项5次。 

    “儿童具身学习的实践研究”是洛小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2018年获批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近年来,学校将“具身学习”作为一种契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新型范式进行了大量的行动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深化、主题活动设计、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建构,探索了“儿童具身学习”的实践操作样态,初步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和从“理解”到“行动”的转化。

    内蕴与理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儿童具身学习”指儿童在学习生活中,以身体及感觉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或经验为主体,通过身体及感觉运动系统与周围环境互动,促使其心理和情感水平发生变化,并使得身体和感觉运动系统作出相应反应的学习方式。

    “儿童具身学习”是儿童全身心参与、身心融合的学习。它将“身体参与”置于学习活动的核心位置,注重身体的参与性、情境性与交互性,强调的是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具身学习”需要更加关注儿童学习的“身体在场”,强调儿童身体的物理与意义的双重建构。一方面,“具身学习”强调体验性与参与性,除了“听”以外,更鼓励学生通过看、说、触、做等多通道进行感官训练,感知经验,并鼓励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中进行学习,发展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具身学习”还强调情境性和生成性,以真实或离线的生活情境、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并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获得体验、感悟,唤醒儿童的身体感觉,生长新的身体经验,逐渐实现“身体自觉”。

    “儿童具身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内蕴。

    1.基于核心素养的积极培育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表现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大多是“具身性”的素养,这些素养是要通过身体和心理共同参与达成并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得以检验的。这就要求学校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时,重心应偏向身体主体的素养与能力,途径应指向身体主体的多维学习和多样实践,方式应采取具身性、生成性、动力性及情境性的教育教学,并充分开展各种身心融合的体验式教育教学活动。因而,“具身学习”的培养方式更利于核心素养发展。

    2.基于课程建设的文化自觉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校课程建设应注意文化养育功能,关注儿童文化需要,锚定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所以,将儿童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一种文化自觉。“儿童具身学习”的课程建设旨在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构,在教师有意识引导下,师生于特定教育情境中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使儿童逐步生成个人学习履历并得到自我实现。因而尊重儿童的身体经验、相信儿童的主体能力、发展儿童的身心应成为一种课程自觉。

    3.基于教学方式的身体转向

    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学,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偏向于脑部学习。“具身学习”下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由脑部转向身心融合。身体作为教育实践组织与建构的“意义扭结”,无论是从“学校教育时空的制度化运作、纪律的有效实施、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还是到“学生知识的内化、个性的养成、品德的培养、自我的建构”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而言,一切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儿童“身体在场”之上。“儿童具身学习”,即着眼于营造体验情境、保障体知机会、关注身体表达、追求经验分享的“身体在场”学习。

    课程与课堂:愿随化雨之春泽,未许云间一片心

    学校以“改变儿童学习方式”和“创新学校课程形态”为导向,初步构建了利于儿童“身心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具身化的“学科基础课程”、项目化的“活动拓展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探究课程”三大课程;调整和优化了校本课程内容,丰富“道德成长”“学科延展”“修身健体”“艺术审美”“科技探新”“生活体验”等课程内涵,创生基于儿童、面向儿童的课程文化。 

    在此基础上,对“儿童具身学习”作出了系统规划与设计,提炼了“儿童具身学习”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了“儿童具身学习”的实践操作框架。具体包括“解放儿童身体”“改造学习环境”“拓展学习时空”“创设学习情境”“建立学习机制”“变革学习方式”“创生学习经验”等举措。各学科课程具身化实施更加关注儿童学习的“身体在场”,强调儿童身体的物理与意义的双重建构,形成具身化课程的实施要素。课堂实施时,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对课程教学进行“情境”“情感”“体验”的具身化理解。

    1.教育戏剧:让儿童看见与听见

    “教育戏剧”就是以戏剧为教育媒介,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引领学生们在虚拟的戏剧情境中体验,没有既定的台词、动作和故事情节,一切都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想象、创造与反思的一种教学方法。学校语文项目组借助于教育戏剧,让儿童在故事中主动构造“经历”,以绘本、课文内容、经典名著、重要节日等为载体,开展“经典人物秀场”“经典语段诵读”“经典桥段演绎”等系列活动,获得生活中未遇或不能经历的体验,达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对世界的真实认知。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体会、感知和理解学习新内容,为课程学习铺设了一条基于生命体验的“用整个身体来学习”之路。

    2.探究实验:让儿童探索与发现

    为了强调学生身体主体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数学学科教学中强调“实验”,在感官的作用下,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项目组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梳理,基于“具身认知”的视野,构建数学实验的“情境场”和“发生场”,分为四大知识领域开展数学实验的研究。重点设计并实施了“游戏活动型”“操作型”“设计方案型”等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真正“动起来”,学会“做”数学。通过“可视化”的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感官参与学习,克服了被动地看教师演示和机械记忆的弊端,在“做数学”中提升数学高阶思维力。

    3.亲历体验:让儿童经历与感悟

    对于儿童而言,促进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亲身经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在现实活动和虚拟活动中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积累学习经验。项目组依托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非工具性学科的教学,以“具身活动”设计为线索,丰富“儿童具身学习”过程,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以“真问题”为驱动,精心设计各种科学小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手脑并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培养科学学习兴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动作、故事、图画和影像等形式创设学习场景,让学生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身体韵律表达节拍、力度、速度、结构,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情绪,发展感知力、形象思维力、表达力以及艺术表现力;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创设有形、有色、有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体验走向视觉表现,在动身动情中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变成有情有景、有人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入景入情,具象理解掌握运动技能。

    评价与创新: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教育的目的最终指向人的自我觉醒、自觉与自律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的“具身学习”改革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儿童主动参与,引导学生重视习惯养成,重视过程中的积极努力,学会自我评价与自我激励。学校的课程质量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结合。

    1.学业水平评价——“模块游考,素质展示”

    主要是低年级模块游考活动。活动历时约两个星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语数学科分成“我会读、我会写、我会听说、我会算、我会想、我会操作”等模块,精心设计游考内容、方式与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做游戏、讲故事等活动中展示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同样音乐、体育、美术学科也有各自的测试游考项目。第二阶段,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汇报表演,家长和学生来到学校剧场,以表彰各项目优秀学生为线索,展示学生们在整个学年中学到的各种本领,同时设置“好习惯家庭”“书香家庭”“爱心家庭”“才艺家庭”等评比项目,表彰家庭教育优秀家庭。

    2.学习习惯养成评价——“小龙人聚优汇”争章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