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陡坡”变“缓坡”
“现在学习的压力已经下沉到幼儿园,大班在小学入学前的一个学期,班里的幼儿就所剩无几了,都忙着去上各种学前辅导班,为一年级的知识学习做准备了。”一位幼儿园园长忧心忡忡地说。
尽管国家出台了多份文件,要求小学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注重幼小衔接,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市场机构贩卖焦虑等因素,依然促使家长们催着孩子“抢跑”。这不仅破坏了幼儿自然生长的原生态,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回应社会关切,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为小学和幼儿园科学平稳过渡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南。
“双向衔接”从根源上解决“小学化”问题
某幼小衔接班的报名目录上,既有拼音、数学、识字等“传统”教学内容,也有“思维开发”“语言表达”等兴趣课程,可谓五花八门。但在课堂上,兴趣培养与学科内容掺杂在一起,实则是给超前学习披上“马甲”。
“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近20年,幼小衔接却越来越步履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小学学生的学业竞争始终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渠道冲击着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学习压力早已下移到幼儿阶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华爱华说。
难道孩子不提前学拼音,就上不好小学?
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北京市某小学语文教师林海发现,完全没上过衔接班、没提前学的孩子,相对于提前学过的孩子,由于缺乏更多的训练和经验,在刚开始时会学得比较慢,成绩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林海也强调,这些“零基础”的孩子,在入门后会越学越好,“基本在一年级上学期末就能追上了”。
对此,《指导意见》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四条基本原则,确保幼小衔接工作沿着科学方向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准确把握儿童学习发展特点与规律是促进科学衔接的根本。二是坚持双向衔接。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的责任,文件强调树立衔接意识,幼儿园和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减缓坡度,促进儿童顺利过渡。三是坚持系统推进。四是坚持规范管理。”
“‘双向衔接’的提出,不仅让我们看到,国家对解决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的决心和力度,更让我们看到高层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根源的判断与把握。”华爱华认为,这一决策的贯彻和落实,将不仅对学前教育,也是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过渡
“现在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来定的,参考标准就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市朝阳区某幼儿园教师盛朝琪说。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学段特征呈现出断裂式的衔接陡坡。个体发展的特点和速度有差异,教育阶段的目标和进度却是同一的,这种发展的连续性与教育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越是早期越是突出。”华爱华说。
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的主要目标,并配发两个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主文件对于幼小科学衔接提出了5条主要举措。针对幼儿园,要求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针对小学,要求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强化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针对教研部门,要求建立幼小联合教研制度,指导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与研究。针对家园校合作,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家园校共育机制。针对教育部门,要求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衔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违反教育规律行为的持续治理。
“两个附件从儿童发展的视角,分别对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围绕身心准备与适应、生活准备与适应、社会准备与适应以及学习准备与适应4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切切实实把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要着力实现3个改变。一是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推动双向衔接;二是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前学习、超标教学的状况,做好科学衔接;三是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实现有效衔接。
学段有区隔,但身心发展是连续的过程。如何帮助儿童在幼小衔接中实现平稳过渡?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指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教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在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方面,《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提出,在身心准备上,要让幼儿向往入学、喜欢运动等;在生活准备上,要能生活自理、参与劳动等;在社会准备上,要能交往合作、诚实守规等;在学习准备上,要能好奇好问、养成学习习惯等。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社会上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的问题,强调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准备,或用小学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该负责人说。
面对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感受新学校的温暖,感受与新老师、新同学交流的愉悦,从而产生对新学校、新生活的渴望与期待?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表示,面对一年级新生,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数与算、字与篇,而是首先建立起友好畅通的师生关系,让每名儿童都能拥有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
“幼小衔接工作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在实践中经常被忽视。”窦桂梅建议,小学、幼儿园、家庭及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幼小衔接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前编制幼小衔接的时间进度表,为衔接主体提供时间上的便利和政策扶持;学校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制定幼小衔接工作评价指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