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第一中学:用科技教育点亮山区孩子的科学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春风无语,绿满山城。有着“山区太极之城”美誉的福建清流,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地处城区西面的清流县第一中学,秉承“山水韵育 仁智益彰”的核心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区域优势,打造了一片科技教育场,从点状的科技活动到系统化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用科技教育点亮了山区学生的科学梦想。

    没有华丽的言语,只有对科技教育深耕的坚守。因为地处山区,多数学生来自父母外出务工家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山区学生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创造者,都具有探究的欲望,创新心理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建设山区,他们在乡土特色的创新心理品质的滋养下,都会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去迎接生活与学习的挑战,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着力实施科技教育,打造特色。先后荣获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教学创优先进单位、第十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三明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等。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成绩也实现了飞跃。

    校园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场域,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前提。走进清流一中,处处皆科学,时时可探究。为突出以“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和布置,学校开辟了科技教育长廊、科技阅览室、科技实验教室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场所;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科技教育的熏陶,学校定期展出科技图片、活动照片、获奖证书、学生作品等,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营造良好的氛围。2017年,学校整体搬迁后,新校园占地面积达911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28880平方米,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

    立足特色

    做山区科技教育的“领头羊”

    在山区学校发展科技教育,学校也面临了一些困难:

    一是山区学生科学思维培育不足的问题。许多学生从出生到小学毕业尚未参观过科技馆、博物馆等,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和电视,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十分缺乏,长此以往,如何从基础的山区学校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是优质资源流失的问题。乡村学校受课程资源、师资能力、条件保障、教学水平等多种影响,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等课程实践环节总体比较薄弱,与一所真正优质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有不小的现实落差。所以,很多外出务工家长都选择把孩子带到务工城市接受教育,这也使得学校的优质生源流失严重。

    三是地区特色文化传承不足的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传播好、弘扬好山区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清流一中人决定不能守着一方育人宝地而毫无作为,一定要打破一直以来让教育资源沉寂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立足山区特色,充分发挥山区资源和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逐步构建起学科拓展类、实践活动类、专题教育类等结构多样化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如果挑选一所山区科技教育的带头学校,一定会有清流一中的位置。虽然清流一中并非这番实践的“第一人”,但很多山区学校在面临多重困难后都消失在了路上。而清流一中,近百年的曲折历史增强了它的抗挫力,学校化“烦恼”为优势,依托本土特色另辟蹊径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化六有”

    打造科技教育全时空体验

    科技教育,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全时空的体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教学做合一”,清流一中坚守着这样的教育观,将科技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效果。

    如今,清流一中已由最初的模式探索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模式实践阶段。围绕县、市、省立项的3个课题,清流一中初步形成了山区学校科技教育“三化六有”模式。科技教育的“三化”包含:科技组织“规范化”、科技活动“常态化”、科技实践“课题化”。

    科技组织“规范化”,指的是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及德育教学工作中,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清流一中科协和科技教研组;建立健全“清流一中科协章程”“清流一中科技辅导员工作制度”“清流一中科学工作室管理制度”等,对科技教师工作进行量化管理,从组织、制度上确保科技教育骨干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活动“常态化”,指的是定期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普挂图展,充分发挥科普挂图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科技活动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世界知识产权日”“环境日”“科普日”等活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题讲座、知识产权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开展科普手抄报、墙报设计比赛活动,促使学生去找报、读报,让学生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定期向学生征集奇思妙想(“创新金点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如“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学生自制标本、教具、学具展”等,激发学生创造力,满足学生成就感。

    科技实践“课题化”,指的是学校在实践的同时让科技辅导员队伍承担省、市、县级科技教育教研课题。科技活动教研组先后承担两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5个县级课题。为了能及时共享关于科技活动和课题活动的内容,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校创建“清流一中青少年科技教育网”,开设“信息快递”“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竞赛”“校园科普”“活动成效”等栏目及科技教育论坛。

    科技教育的“六有”指的是:有队伍、有场所、有课程、有活动、有经费、有机制。

    科技教育“有队伍”,指的是一方面成立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形成一名专职、多名兼职、全员参与的辅导员队伍模式,充分发挥优秀科技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成立科技社团,围绕主题科普宣传及科技创新开展特色活动,带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科技教育“有场所”,指的是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以“创新思维讲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校园科教环境。

    科技教育“有课程”,指的是做好科技教育的课堂渗透,将科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开设科技校本课程。

    科技教育“有活动”,指的是活动多样化、辅导差异化。

    科技教育“有经费”,指的是学校划出专项资金,用于添置科技制作、创造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的软件与硬件设施,支持有关科学体验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

    科技教育“有机制”,指的是建立科技教师激励机制,制定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的管理方法;鼓励师生将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设计申请专利,取得知识产权,对申请专利的费用给予全额资助,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

    多年的探索实践,让清流一中的师生收获了成长与快乐。在这所山区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山区文化得以传承。

    清流一中的学生,是见过世面的学生。他们参加过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创意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他们有探索新知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自2008年以来,学校每年都有200余人次学生分别在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网络应用技能大赛、英语能力竞赛、环保创意大赛、机器人竞赛以及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特别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方面,每年都有优秀学生的科技项目获省级表彰。2019年11月,第35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落下帷幕,三明市推荐入围送省的高中学生作品21项,清流一中占9项,成绩名列高中校之首。

    清流一中的教师,是身怀绝技的教师。他们不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还成长出一批富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骨干。近10年共有科技教师16人次获省、市、县级“优秀科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清流一中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学校”。先后获得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三明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福建省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中学、第十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2018年度福建卢嘉锡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全科教育

    延伸科技教育主战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