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的学区房如何降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又有一座城市对学区房“下手”。

    4月6日,安徽省合肥市施行房地产“新政八条”,其中明确规定,自2021年新入学起,实行同一套住房,6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小学1个学位,3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初中1个学位(多胞胎、二孩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除外)。

    不仅合肥,近段时间以来,上海、深圳、长沙等地相继出台入学新政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引发当地房地产市场“连锁效应”。如何给“高烧”的学区房降温?这一话题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学区房反映了家长的焦虑

    “学区房”3个字背后,承载了家长太多的教育期待。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杨程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普通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基础,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作用下,重金购买学区房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由于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在同一地段,学区房价格明显高于周边非名校板块。以北京市马甸桥附近为例,对口西城区某知名小学的小区比附近三环以北的小区房价每平方米高出4万元左右。

    “某种程度上,学区房可以视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晴雨表’。”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分析,高价学区房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目标。不少地方通过学区化与集团化办学、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等措施,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在入学政策上,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也纷纷出台了多校划片等政策,降低学区房炒作热度。此外,在推进学区房锁定政策和税收政策上,不少地方也进行了探索。

    “从这两年购房市场的情况来看,一窝蜂争抢所谓好学校,面临很多风险。在追涨的情绪下,导致学区房购入成本很高,房价下跌后出现了较大亏损。解决此类问题,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家长或购房者心态的调整。”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说。

    部门联动抑制学区房炒作

    家住上海浦东区的林女士原本计划卖掉自家的房子,置换一套前滩附近的学区房,看到手机上被刷屏的上海“中招”指标到校的消息后,林女士有些犹豫,“按照政策,孩子就算上家门口的学校也有希望入读重点高中”。

    半个月前,上海市教委公布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明确从2022年起,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拿出招生总计划的50%以上,通过“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分配到区、分配到校。

    “此番改革让上海高中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一些薄弱学校的学生入读优质高中的机会相对增加,可能会吸引一部分生源回流,有利于学区房市场降温。”张端鸿分析。

    而在此前,上海学区房经历了一波强势上涨。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对大三林板块、张江板块和黄浦区3个学区相对热的板块进行数据分析显示,2019年,这3个板块的价格比较稳定。而到了2020年尤其是二季度开始,这3个板块的价格明显上涨,出现了学区炒作、一房难求、房价哄抬、预期不稳等乱象。

    严跃进近日走访静安区多家门店后发现,新政发布后,学区房比之前难卖,成交周期明显变长,大部分买家选择观望,等待价格下跌。

    事实上,稳定学区房在内的房地产市场,是今年各地房地产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近期,重庆、东莞、西安、无锡等城市陆续出台调控政策。比如,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商品房销售不得在中使用中小学名称、中小学形象标志等内容,不可以在中暗示购房可签约入读或划片入读中小学等4项禁令;西安市住建局规定,不得以学区、学位为名,抬高房屋挂牌价格。

    “这些城市因地制宜,加强部门联动,从各个角度各个渠道出发,积极稳定了学区房的价格和市场预期。”严跃进说。

    推进学区房治理综合改革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近期出台的入学新政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客观上可以抑制学区房的过度炒作。但是,治理学区房乱象,只靠单一的政策举措难以根治,而是要在考试招生制度、课程建设、教育投入、教育评价及家校共育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改革。

    在杨程看来,最重要的是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各地应该积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地,拿出切实可行的路径,改变过去“唯分数”“唯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质量观。全社会也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坚持科学正确的用人观。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县(区)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验收,为治理学区房问题奠定了基础。”张端鸿认为,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不仅要保证经费投入,更要重视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要推进集团化办学走向深入,促进教师在各校间流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杨程则认为,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城乡之间教师的流动,但是市域内的流动还面临不少阻力,下一步要创新举措,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的师资帮扶力度,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在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上,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认为,并非一种招生政策便可包打天下,“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可以并行不悖,至于究竟采取哪种方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强化“多校划片”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提升“多校划片”结果的公信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学生把党史“唱起来”     下一篇:编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