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情怀成为教育研究的“灵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
陈静静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看过数十本关于教学研究的书籍,大部分是以技术见长,其中不乏教学方法及研究工具的指导,这些书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但是,在阅读中让我感到眼睛湿润、被深深打动的教学研究类书籍少之又少,《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便是这样一本打动我心灵的书。这本书我大约用了10天读完,每晚合上书页时都有些不舍,期待着第二天继续阅读。是什么打动了我?当我提笔想要写点儿什么推荐给其他读者的时候,脑海中跃然而出的一个词是“人文情怀”。

    这本书是一本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的专业著作,有理性思考,更有浓浓的情感。阅读本书后,我扪心自问的有三个问题。

    在繁杂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人文情怀”?

    在教育学著作中,研究教与学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很多书难见新意,乏善可陈。然而陈静静所著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却在浩瀚书海中脱颖而出,2020年7月面世,三个月间重印了5次,可见其广受欢迎。

    这本书何以打动读者?在我阅读过程中,被作者那样一颗柔软的慧心和字里行间流淌的教育情感所折服,是教育的魅力吸引着我,去洞悉教育研究的深邃意境。这本书中不仅有教学改进的策略、方法,还告诉我们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变课堂的生长样态,最终改变整个教育生态。

    本书是作者历经10年课堂研究的结晶之作,采用教育“田野研究”的方法,在中小学校观课3000余节,观察5000多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用眼睛观察,而且用心去体察。作者每次听课,就坐在学生中间,坐在学习小组座位旁,从早到晚,陪同学生听完一整天的课程,并与他们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同快乐、共踌躇,设身处地体会学生一天的学习节奏和在每节课上的学习状态。作者没有选择“技术主义”的研究路径,而是从观察学生的一日生活入手,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验,因而体察到的是生命的成长状态,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学生行为数据和旁观者的研究素材。作者创造了“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研究模式,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理论,自成一派,影响力凸显。

    教育是一项传递仁心、弘扬人道的事业,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最大的好奇是,与其他研究者相比,为什么作者有如此细腻的一颗心?这本书让我不断地问自己,在繁杂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是否丢失了为人师者所应具备的那一份“人文情怀”?

    在疲惫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否忘却了“学习”的本质?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基础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作者的研究是教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古老的问题——“学习”,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词语。然而,如果从青少年成长的视角来看,关于什么是“学习”的本质,未必有多少人说得清、说得对,包括每天站在课堂里的中小学教师。

    在本书中,作者分析了大量浅表学习和虚假学习的现象,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出发,提出了“深度学习”的定义。认为“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从情感动机上看,深度学习是全身心投入、身心愉悦的学习状态,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状态;从认知上看,深度学习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向高阶思维阶段发展,不断自我反思与调节,最终通往自发的创造;从人际关系上看,进入深度学习者对自己充满信心,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这样定义“深度学习”,体现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深入浅出。这提醒我们,学习不是知识与能力的单向度累积,而应是认知变化、情感动机、人际关系“三驾马车”驱动下的一种前行力量,引领学生由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最终让每个人走向“自主创造”之路。在课例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充满魅力的和谐的课堂,看到了睿智的教师和个性不同的学生,共同经历着对“伟大事物”的探索之旅。

    虽然教师们平日的教学任务很重,但对于“学习”本质的理解,往往是教师教育观、学生观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不能只忙着“赶路”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学习,发现学生成长的动力。

    在复杂的教育现实中,我们是否还能守望教育的理想?

    课堂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上公开课、听评课,是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常用手段。作者在研究中一改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代之以观课议课的自我反思取向,引领教师走向专业自觉。作者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重新审视课堂观察的意义,提出“学习共同体”观课模式,观察目的是从“观摩—评价”取向到“观察—自我反思”取向,观察焦点是从观察执教教师的教学过程到观察具体学生的完整学习历程,观察深度是从观察学生外在表象到探究学生真实世界。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最佳结构样态,教师在课堂上以“倾听”为第一要务;师生姿态柔软、谦和,彼此尊重、信任;课堂安静地等待、平静地守护,彼此倾听、包容;教师精简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进行学习设计;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探讨,有序发表;所有学生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受到尊重和接纳。“学习共同体”从课堂倾听开始,让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深度学习者乃至创造者,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回到教育应该有的“样子”。这是教育的初心。

    作者在书中一直提醒我们,找到教学的起点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因为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真实的学习往往是从学生说出“我不懂”开始,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是教师教学的真正自信。这本书激励着我,不管面对多么优质的课堂,当我们回到教育初心自我审视的时候,总能发现改进的空间,我要为改变教育现实做出各种积极的努力,在师生互动中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教育是为人暖心的职业,这本书激发了我的教育理想,强化了我的教育信念:学习共同体是催发师生成长的神奇力量;学习共同体是抵达教育理想的美好通途;学习共同体课堂具有公平与质量的双重视角;一切追求卓越的团队,最后都将成为“学习共同体”。希望有更多充满着人文情怀的研究成果问世,也提醒自己在教育研究中多做一些展望生命成长的有“灵魂”的研究。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