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民族复兴大志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当牢记初心使命,勇担国家责任;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致力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能力;当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当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指出,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希望其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总书记继3月25日在闽江学院调研考察时对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对地方高校办学提出殷切期望之后,进一步对一流大学建设指明方向。今年,是我国“双一流”建设承上启下的一年,正值首轮建设成效评价和新一轮建设周期开启,我们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为遵循,高质量开展一流大学建设工作。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当牢记初心使命,勇担国家责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努力奋斗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新时代的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科学理性,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几代学人的梦想与追求,更是国家的需要和重托。1954—1981年,为适应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96所高校被确立及恢复为全国重点高校。1995年,国家正式实施“211工程”建设,目的是使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点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世纪之交,世界开始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和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水平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建设开始启动。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目标指向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体现着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定要胸怀国家理想,超越本位主义,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方向,引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立校之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使命和机遇,历史对当代青年的重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责任重大。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矢志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践行者,使学生爱党爱国奋发图强;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勇于担当,有能有为;培养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使学生勤于思考、敏于行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理解的世界精英,使学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推动者。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当致力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能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基本推动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没有创新,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经济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创新是发展新动能,我们必须向科技要经济、向教育要人才、向创新要未来,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作用愈发凸显。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组织模式变革,改革学术评价方式,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在科学前沿实现“从0到1”的突破;要关注产业发展瓶颈,加强产学研用结合,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成为产业发展的技术先导,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要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助力主体功能区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使大学成为地区发展的创新活力源;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交流,使教育成为扩大开放的融合剂,使学校成为打破封锁的先锋队,在逆境中主动作为,实现高水平开放。当然,不同大学的侧重点、着力点可以不同,要在奋进中打造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优势。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当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勤劳勇敢、和谐友善、诚信公正、天下为公等理念深入人心。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动人心、激励人心、深得人心。学校是文化的栖息地,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现代高等教育更是以科学精神、专业学问引领社会发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需要涵养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一流大学不仅要服务国家科技经济硬实力,而且要服务社会文化软实力,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坚守核心价值、创新先进文化的中流砥柱。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责任为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以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追求,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向心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各国人民相向而行的最大公约数,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应有贡献。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当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时代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现路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时代命题,并于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其扩展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成为教育“九个坚持”的重要内容,表明新时代高等学校的内涵、模式需要发生转变。“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把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直面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积极融入第四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一流大学是国之重器,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打造自身内涵特色中开拓产业方向,在推动高水平开放中提升学术影响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