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双新”示范区 海淀这样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大附中的思政课堂 一零一中学的体育课堂 十一学校的人工智能课堂

    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已全面进入了“四新”时代(新高考、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教材),至此,从2017年开始的此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此轮以新高考为撬动点、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全面的课程改革,以育人方式改革为重点,体现了不分文理、选课走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碑,将为高中教育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彰显办学特色,走向多样化发展格局。”

    不可否认,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落地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如何落实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在选修课程开设、选课走班、学分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等方面都对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加强课改的价值观建设、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条件建设。

    2020年,国家教育部门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别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工作。2020年7月,国家教育部门在全国批复了33个示范区和99所示范校。北京市海淀区被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别示范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和北京十一学校被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别示范校。

    顶层设计引领,行政、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合力机制

    本轮课改,海淀区的建设思路非常明确,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聚焦核心素养,改革评价方式,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落地实施,不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构建全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践模式,为全市乃至全国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贡献“海淀模式”和“海淀智慧”。

    海淀区成立了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别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双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区域教育改革重大事项,纳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日程,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定期会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保障的设计体现了海淀区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一贯采用的行政、教研、科研三位一体合力机制。区级工作小组,由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任组长,区教工委、教委主要领导任副组长,下设专家指导组、实施推进组、综合保障组。专家指导组由区教科院牵头,邀请国家、市级专家指导组成员、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领域专业人士组成,对各校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提出意见建议。实施推进组由区教委基础教育二科牵头,组织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科院专业人员、部分高中学校校长为成员,协同推进各项工作,每学期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工作进展。综合保障组由分管人事、财政的教委领导牵头,协调财政部门、编办、人力社保部门、国资部门等,研究解决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所需财政经费、人员编制、设备等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

    任务驱动,明确五大建设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

    目前,海淀区教委在国家教育部门课程中心的指导下,已经制定了示范区3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确定了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未来3年,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发展定位,建立具有海淀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在普通高中课程规范化建设、优质高效课堂、多样化特色发展等方面产生明显示范效应。

    海淀区高中新课改明确要促进区域高中学校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确立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体系,形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质量水平上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品质普通高中校。

    在此基础上,海淀将探索总结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实践路径和基本模型,全面形成区域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教育生态,为具有不同个性禀赋、兴趣特长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教育,全面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聚焦建设目标,海淀区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制定示范区课程规划,提高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质量;变革课程组织管理方式,全方位构建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聚焦考试评价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建强教研工作队伍,提高海淀高中教师专业素养。每一项重点任务都分别从建设目标、建设举措、实施步骤、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

    为助力海淀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别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的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路径和实践模式,海淀区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支撑优势,以“精准定位、整体设计;统筹推进、重点突破;项目载体、流程重构;教研指导、问题解决”为基本原则,启动了“海淀区学科建设2.0行动计划”,通过“4+1”项行动——课程资源建设2.0行动、深度学习2.0行动、学业评价2.0行动、教师素养提升2.0行动和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行动,推动全区各高中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提升新时期教师素养,实现高中学校集群发展,提升全区育人质量。

    专业能力供给,资源跟着任务走

    从2002年起,海淀区就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十几年来,海淀区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教委统筹,集合关键能力聚焦关键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课程改革是本轮改革的重中之重。海淀区既提出明确要求,也制定出区校两级课程实施规划,并派出专家指导监督学校实施。海淀区组织特级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及教研员等高水平专家组成学科督学队伍,强化督导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能力。推进高中新课改,海淀区整合学科督学在内的区内外高水平专家组入校指导普通高中校开展学校发展诊断工作,形成一校一策。内容包括帮助每一所学校找到特色发展增长点,形成SWOT分析报告,指导各普通高中校制定、调适课程实施规划。而区级工作组过程管理也将跟进,每年对8—10所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进行重点跟踪、科学评估,发现问题,指导整改。

    对于本轮课改重点强调的专题也有专项措施。例如针对劳动教育,海淀区已组织了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培训,邀请中国教科院专家为全区高中校做培训,指导各高中校将劳动教育全面纳入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劳动实践6学分必修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针对“五育并举”要求,计划指导学校丰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立足办学定位和特色方向,构建多样、丰富、可选择的课程群。督促区内所有普通高中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劳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开足规定课时。

    在专业能力供给的背后,是高效的资金保障措施。推进高中新课改以来,海淀区每年投入5200万元用于支持高中教育内涵发展。这些经费并非平均分配,而是实行资金跟着项目走,支持各高中校选择适合本校的特色化发展项目。目前,海淀区有56所高中校全面参与新课改,每校确定一至三类课程作为特色重点建设,评选特色课程成果。按计划,3年内海淀区将孵化出一批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并推荐15—20个特色课程参加北京市特色课程建设评选。

    此外,依托海淀区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群体课题,海淀区还将总结区域实践活动类课程建设有效策略,研发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标准,规范全区高中校安全、规范、高质量地实施实践活动类课程。

    发挥优质教育辐射作用,推出“两个面向”示范举措

    展望3年后的海淀高中,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经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别示范区3年的建设,海淀区的高中将根据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五育并举’的海淀高中课程体系;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实现大学中学联动贯通培养人才;以完善选课走班制度为抓手,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学生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智慧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以特色品牌选修课建设为突破,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别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是题中应有之义。对此,海淀区构建了内外两个面向的不同示范措施。”

    在区内,制定“三年三步走”计划,围绕全区高中课改五大项学年度任务和28项具体工作计划,将建立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简报制度和定期自评制度。计划将于2021年5—6月全面总结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并在学年末召开示范区示范校年度总结会,安排区级发言、示范校发言、不同类别高中校发言,交流阶段性成果。

    对区外,海淀区明确将加强示范辐射和对口帮扶,通过承办国家级别和市级研讨会,面向北京市各区、京津冀地区和外省市同行分享海淀经验。方案为对口援助地区提供“点对点”帮扶。措施包括提供优秀课例、送教上门、接收其干部教师到海淀跟岗培训等,承担海淀区、北京市和全国师资培训任务,对外辐射优质教研资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