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播技术应用趋向常态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底,在教育部举行的“收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了“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其中有关高校慕课建设的数据十分亮眼。

    自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加入在线课程平台,特别是2013年10月中国慕课平台上线以来,短短7年多时间,中国的慕课建设飞速发展,在世界高等教育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这一成就,离不开高校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潜心开发,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特别是录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将授课内容录制下来,经过剪辑、配音、加字幕等后期处理,作为教学资料留存,并在课堂讲授中作为素材向学生穿插播放,这样的技术应用方式早已有之。例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帮助医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医学院校会在授课时播放提前录制、剪辑好的影像资料。但由于设备、技术等门槛较高,这样的技术应用范围并不广。

    慕课建设的大幕开启后,许多高校都建成了专门的录播教室,配备了专业的录播设备。同时,得益于“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推进,录播技术也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开来。此时的技术手段已经能够实现课堂现场视频、音频、幻灯片等多渠道信号的同步记录和切换,可以大大减少后期剪辑的工作量。但同样由于设备和技术门槛,通常仅应用于精品课、示范课的录制。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当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无法实现时,如何保障“停课不停学”?教育界再次将目光聚焦信息技术,简单易学、便于操作的录播设备及应用系统此时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在普通教室安装、调试好设备,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讲授录播课,录制的内容上传至网络,学生可以在电脑、手机等多个终端实时观看,也可以在课后进行点播自学。据统计,仅高等教育领域,疫情期间就有108万名教师开出合计1719万门次课程,满足了35亿人次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而其中有相当大比例是依靠录播方式实现的。

    危中存机。当疫霾逐渐散去,经历“停课不停学”考验的教育界开始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价值,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尝试将录播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湖南长沙,芙蓉区名校育英学校的3个名师工作室,利用直播录播教室开展直播、共享校本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共建共享;在浙江衢州,开化县城东小学借教育技术之力,建设录播教室,让教师通过录像回看,及时改进教学;在新疆,当地利用在线资源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并出台实施细则,要求同步在线培训平台应具备直播授课、录播回放、即时互动、学习打卡等功能……录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常态化应用正在路上。

 特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